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之间的平衡结果,其中包括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其行为动机既有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动力,也有追求非财富最大化的一面。因此,除了制度约束外,职业道德也在规范会计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标准
法律标准
会计行为的法律标准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遵守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计法》是会计行为最基本的法律标准。这些法律标准涵盖了会计行为的内容、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它们是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加强风险管理而制定或认可的,并通过国家权力加以推广,具有强制性特征。法律标准是控制会计行为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其评价标准主要是会计行为的合法性。
行业标准
会计行为的行业标准是指会计主体在从事会计工作时所参照的标准,受到所在行业基本制度和最终目标的影响。不同行业的会计行为因其利益和制度差异而有所不同。会计行为的行业标准不同于行业的会计制度,后者是根据行业业务范围和经营特点制定的具体会计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会计行为的行业标准则是在行业会计制度控制下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要求,属于技术规范。
道德标准
会计行为的道德标准是指会计主体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思想、责任、态度、作风、素质和纪律等方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工作人员规则》及《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文件均包含了会计行为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是非强制性规范,是对法律标准的重要补充,其评价标准主要是会计行为的合情性。
优化
会计行为的优化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组织结构,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令相关利益方满意的会计信息。会计行为的优化需要考虑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优化途径
激励机制的优化
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提出的行为函数b=f(p,e)表明,行为由个体心理和环境因素决定。纳撒尼尔·霍桑实验显示,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显著影响。会计行为的优化需要奖励和惩罚的双向激励,尊重与信任的满足,以及公平待遇的保障。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体现在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知识结构包括财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思想品质包括政治指导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素质包括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各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强化内部审计系统。外部监督机制包括国家行政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两方面。
控制要点
动机控制
会计行为动机可分为政策选择动机和制度执行动机。政策选择动机与会计环境、利益诱导等因素有关,而制度执行动机与会计主体的责任心、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力密切相关。
过程控制
会计行为过程控制涉及到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多个环节。会计行为的一系列特征贯穿于会计过程,包括自主性、选择性、主动性、目的性等。
目的控制
会计行为目的控制关注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目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会计行为目的的控制应着重于影响会计主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控制方法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个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将对会计行为的控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制定会计行为管理条例
《会计行为管理条例》应详细制定会计主体在发挥主体行为时的操作方法、程序和要求,明确会计行为的检查、监督和控制的内容和方式,对违法违规的会计行为细化出相应的处罚办法及标准。
建全会计行为监督机制
会计行为监督机制应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内部监督包括职务分离、授权制衡、电子监控等。外部监督包括国家行政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
启动会计行为评价系统
会计行为评价系统应结合会计主体对会计客体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制度落实、岗位责任、操作方式、信息质量和会计报告等内容进行分类量化,建立公正、公平和系统的评价指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形成评价报告。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包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行为的优化应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即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参考资料
会计行为的定义.爱问知识人·教育.2024-10-31
会计行为的含义是什么.会计学堂.2024-10-31
会计行为的定义.会计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