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刘正城

刘正城,男,壮族,1935年3月出生,广西南宁市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歌圩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从十五岁起从师刘炳中,跟上歌圩实地学习,20岁起当歌师,现已达到见景生情、即席而歌。刘正城能编能唱,既当歌师又是歌声(歌手),凡镇里举行的山歌赛均出席参加,并多次获奖。

2005年后,城区文化馆多次深入新江镇团阳村普查挖掘壮族嘹啰山歌,对刘正城进行了辅导,使其表演技艺更上一层楼。

2007年,刘正城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歌圩”传承人。之后,他积极协助城区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了对后辈刘建满、刘凤英等的培养,言传身教。现在两传人已能登台放声高歌,编歌的技艺正在培养中。为了传承和培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族嘹罗山歌”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他亲自在嘹罗山歌研究和培训基地向学生教唱山歌。

2008年,刘正城辅导的团阳小学嘹啰山歌合唱团录制的嘹啰山歌歌曲《哼嘹啰》被第十届南宁市国际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采用。

2009年,刘正城一家四代又荣登第十一届南宁市国际民俗音乐中国艺术节,并作了精彩的表演,在广西民歌内引起广泛影响。“来自邕宁县的刘正城一家,男女老幼四代人一起登台。他们唱起了“嘹罗山歌”,这是真正源自土地的声音,毫无修饰,质朴天然,打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在这一环节,“广西元素”成为主角。”

2010年,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及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来到邕宁区新江镇团阳村看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歌圩”传承人刘正城。

2017年,刘正城接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平话歌谣考察队采访,向考察组组员介绍了嘹歌传承和发展状况,并回答了组员有关嘹啰山歌与平话歌谣的区别等问题。

2018年,刘正城接受广西广播电视台采访,并向记者表示““祖祖辈辈,希望把嘹啰山歌继续的传承下去,最大的心愿就是这样。所以在平时,会教教小一辈的,力所能及。”

2020年,南宁市邕宁区组织三月三线上文化活动,刘正城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歌曲《歌唱好生活》,得到众多好评。刘正城接受南宁市民语中心、南宁市档案馆等单位采访并录制壮语山歌,刘正城表示,“现在讲壮语的人少了,会唱壮语山歌的人就更少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录制,向更多的人推广壮语山歌,更好地传承壮语山歌。”

刘正城一生坚持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精通嘹啰山歌表演技艺,如今已自成理论体系。他还积极响应当地文化工作部门的号召,参加各种演出宣传活动,不断推进民间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经常组织本村本坡群众开展嘹啰山歌表演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人物成就

刘正城成长于山歌的家乡,每逢节日、喜庆、婚嫁,耳闻目睹的都是老一辈歌师的山歌对唱。刘正城能编擅唱,擅长触景生情、即席而歌,其艺术表现优美娴熟,完整掌握了壮族歌圩的演唱技巧。其传人目前已能登台表演,编创歌曲的技艺尚需进一步培养。代表作品有:《为情不怕水坞深》《眼看凤飞留空窝》等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