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织纹螺

织纹螺

织纹螺(警戒金蝉蛛:Nassarius,英文名:basket 蛾螺),俗称麦螺、白螺、海丝螺、海蛳螺、割香螺、甲锥螺,是织纹螺科所有种类的统称,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蛾螺总科。世界上分布的织纹螺12属,共计约600个化石种和300个现存种。在中国沿海记录的织纹螺有31种,其中比较常见的种类为:纵肋织纹螺、西格织纹螺等。

织纹螺成体贝壳高度一般为8-35mm,少数超过35mm。表形大多呈卵圆形,少数呈长圆锥形、纺锤形和近球形。织纹螺是一类兼性的食腐性动物,主要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一些情况下还会摄食一些多毛纲蛇尾动物等活的食料。

织纹螺味道鲜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沿海居民非常喜爱的水产品。但是近几十年来,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危害的范围广,死亡率高,引起了各国国家卫生部、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分类

世界上分布的织纹螺12属,共计约600个化石种和300个现存种。在中国沿海记录的织纹螺有31种,其中比较常见的种类为:纵肋织纹螺、红带织纹螺、半褶织纹螺、西格织纹螺、习见织纹螺等。

纵肋织纹螺,拉丁学名为Nassarius variciferus,俗称“寻氏肌蛤”,属腹足纲,织纹螺科。

西格织纹螺,拉丁学名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属织纹螺科。

特征

织纹螺成体贝壳高度一般为8-35mm,少数超过35mm。表形大多呈卵圆形,少数呈长圆锥形、纺锤形和近球形。螺旋部多呈尖圆锥形,体螺层较大,螺层上常具纵肋条,并与螺肋相交叉成网状或方格状,形似织纹,“织纹螺”之名由此而来。该科有的种类具结点突起或表面平滑。多数种类有色带。壳口位于螺轴的右方(右旋),多卵圆形,少数较圆。外唇有厚薄,内缘有时具有齿状突起。内唇光滑或有齿。前沟宽短,缺刻状,后沟小。厣角质,呈扇状,厣面有环状的生长纹,两侧不等长。肉体为白色或淡黄色。足长而宽,后端常分叉,形成2个尾状物。眼位于触角基部的外侧。外套膜较薄,齿舌呈带状,齿式为1·1·1,中齿的两侧各有一列两端尖突的侧齿,通常透明,整齐排列在齿舌带上。

织纹螺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输精管和阴茎组成,无前列腺结构。阴茎位于右触角稍后。不同的织纹螺阴茎形状有所差异。输精管由阴茎基部发出,与肠道分离,沿着外套膜边缘向内脏团方向延伸,在外套膜后端穿过外套膜与肾部输精管相连接。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卵囊腺、纳精腺和蛋白腺组成。卵囊腺位于右侧外套膜上,其上紧贴肠道,在靠近内脏团的一端与蛋白腺相连,纳精腺则嵌于卵囊腺和蛋白腺之间。生殖孔口(卵囊腺在靠近头部的一端开口于外套膜上)较大,与肠道的开口(排泄口)并列。成熟的卵囊从卵囊腺中经过阴道由生殖孔口排出体外。

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d培育,变态成稚螺。

纵肋织纹螺

纵肋织纹螺贝壳呈短尖锥形。螺层约9层。缝合线深。螺旋部高。壳表具有显著的纵肋和细密的螺纹,两者相互交织成布纹状。纵肋的上端较粗大。在每一螺层上通常生有1~2条粗大的纵肿脉。壳表淡黄色,混有褐色云斑。外唇边缘有厚的镶边,内缘通常有6个齿状突起;内唇薄。前沟短而深,后沟为1小的缺刻。

西格织纹螺

西格织纹螺壳呈卵圆形,螺层约9层,呈阶梯状排列。缝合线深,其下方有一环结节突起。壳面黄白色,具较粗的纵肋和细弱的螺肋,体螺层有3条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内有肋纹。外唇缘具齿突;内唇薄,外卷,内缘具皱褶。绷带粗,前沟短而深,后沟小。厣角质。

分布

分布范围

织纹螺呈世界性分布,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海区内均有其足迹,最常见于热带。在美国的太平洋沿岸、西大西洋—加勒比海欧洲、东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等区域的海岸广为分布。在中国,北至黄、渤海北部,南至南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根据初步调查发现其在东海南海和南沙群岛显现出更大的生物多样性

纵肋织纹螺,中国沿海习见,日本也有分布。

西格织纹螺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南省南沙群岛和日本。在大亚湾大甲岛、长环岛可采到。

栖息环境

织纹螺是常见的广温、广盐性前鳃类动物,适应能力很强。织纹螺喜欢柔软的底质,多生活在近岸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海泥、泥沙质海底和礁石间,仅有少数种类栖息于较深的海底。织纹螺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纵肋织纹螺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的泥砂质海底。

西格织纹螺栖息在浅海沙或泥沙底。

习性

织纹螺是一类兼性的食腐性动物,主要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会摄食一些多毛纲蛇尾动物等活的食料。此外,有关学者还发现一些种类的织纹螺还会摄食后鳃动物的卵。另有一些种类的织纹螺虽然喜食腐肉,但是依靠藻类及碎屑也能维持自身生存。

人工养殖

繁殖习性

纵肋织纹螺在丹东市近海自然海区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纵肋织纹螺雌雄同体,1年性成熟,生殖腺位于螺旋部的顶端位置,成熟的性腺雌性部分呈现墨绿色雄性部分乳白色或乳黄色,二者相邻。在繁殖季节,纵肋织纹螺卵子分批成熟,可多次产卵。

产卵与孵化

纵肋织纹螺性腺发育成熟后即可产卵,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呈圆片形状,黏附于水泥池壁、波纹板等固形物的表面。纵肋织纹螺卵囊直径2~4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受精卵圆形或卵圆形,卵径150~170μm。在水温20~25℃、盐度25‰~28‰、pH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经6~8天发育,从卵囊内孵出,成为面盘幼虫,初期面盘幼虫壳高260~280μm。

浮游幼虫培育

选用3600万条健壮的纵肋织纹螺美国白灯蛾,使用两个底部面积为18m2的水泥池培养浮游幼虫,在1m深度和0.1个细胞/mL密度下培养。在水温为24-28℃、盐度为20-26‰、pH值为8.0-8.3的条件下经过18天的培育,幼虫开始变态,附着在1500μm高的壳上,逐渐成为幼蜗牛。到第24天,附件基本完成。

稚螺和幼螺培育

利用5口底面积18平方米的水泥池进行稚螺和幼螺培育,每口池培育数量约370万粒左右。在水温25~30℃、盐度18‰~25‰、pH8.0~8.3的条件下,经25天培育,共获得平均壳高4.6mm幼螺1060万粒,成活率57%,平均日生长124μm。

保护

织纹螺是一类兼性的食腐性动物,主要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

织纹螺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用途与危害

食用

织纹螺味道鲜美,一些亚洲国家沿海居民有食用织纹螺的习惯,同时,织纹螺也是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居民非常喜爱的水产品。

国内外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日本和中国大陆均有报道。中国大陆关于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的报道涵盖台湾、浙江、江苏省、福建等沿海地区,北京、银川市等内陆地区织纹螺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危害

毒性

中国最早是1967年出现织纹螺引起中毒事件的报道,此后国内外几乎每年都有多起因食用有毒织纹螺而中毒的报道。由于织纹螺毒素毒性可以达到很高,并且病人中毒后发病快,大部分在5分钟至8小时内发病,而在2小时内发病的占75%。

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早期症状为唇、舌、手指出现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随意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出现步态不稳,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嗳气和呕吐,严重者引起呼吸麻痹死亡,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只能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若不慎中毒,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织纹螺对人类的中毒量为600-5000鼠单位(将体质量20克的小白鼠在30分钟毒死的毒素,毒力定义为一个鼠单位),致死量为3000-30000鼠单位,半数致死量为3×10-9--10×10-9,其毒性为氰化钾毒性的1000倍,是眼镜蛇属毒素毒性的80倍,为目前已知低分子毒物中最毒的物质。

毒性来源

毒素来源有关织纹螺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来源,人们通常认为织纹螺本身是可食用,其毒素是从外源获得的,通过食物链传递。毒素的产生与栖息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具体带毒成因又有不同说法。其中生物链外因性学说和种子床学说最有说服力。生物链外因性说法认为,织纹螺摄取赤潮生物链状膝沟藻属等有毒性藻类后,通过自身滤过作用,将毒性物质富集于体内,形成积蓄,所以织纹螺的毒素与其栖息地的环境、有毒赤潮密切相关。此外还发现其毒素含量与赤潮中有毒生物的密度直接相关。种子床学说认为,织纹螺摄取了积聚在海洋沉积物中有毒藻类的休眠不动精子而被毒化,该休眠型孢子可以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从而使麻痹性毒素的地区扩大化。另外,也有观点认为麻痹性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富集有毒鱼类毒素或被河豚毒素毒化引起。

研究表明织纹螺的毒性消长无规律性,有些栖息地的织纹螺长期带毒,有些则没有,这与赤潮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并认为赤潮生物并不是唯一的毒化织纹螺因 子,而生存于近海的藻类,由于突然被毒化潜伏下来造成局部地区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更大。

织纹螺体内河鲀毒素的来源也一直颇具争议。认为有外源性来源和内源性来源。外源性来源包括:a、摄取环境中的食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积累产生。b、由织纹螺体内的一些微生物产生。内源性来源主要是指织纹螺自身能产生毒素。

织纹螺是一种腐食性贝类,有人怀疑它们摄食了有毒河鲀鱼的卵细胞或死亡的河鲀鱼尸导致毒素在体内的积累。又有研究表明,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确存在着一些细菌可以产生河豚毒素,河鲀毒素是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细菌与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动球菌属、海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的细菌在遗传序列信息上较接近。但相对于暗纹多纪鲀鱼体内高含量的河鲀毒素来说,这些产毒细菌的毒素含量很低,表明这些细菌在织纹螺毒素的产生或积累过程中起到的的作用不大。还有一种就是织纹螺自身能产生毒素,并且毒素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物节律,与产卵、繁殖等自然节律有关。

文化

织纹螺味道鲜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沿海居民非常喜爱的水产品。最早对织纹螺的描述出现在1758年,但是直至20世纪初,织纹螺才作为一个独立科被正式确立。织纹螺科虽有200多年的分类研究史,但不同种织纹螺的贝壳形态存在着的众多微小差异,造成织纹螺分类混乱,分类系统中存在着同物异名现象,现今对织纹螺亚科、属和亚属的划分仍存在着争议。每年4月至9月为织纹螺旺汛期,也是其毒性最强的时候。织纹螺的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牛膝。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成年人约食用10g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织纹螺本身是没有毒素的,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长过程中富集了一些神经麻醉毒素。加上在不同季节之中,又会出现赤潮等因素,所以导致织纹螺含毒。这些毒素对于织纹螺本身可能不会造成危害(抵抗性较高),但当人吃了体内堆积较多毒素的织纹螺时,危害就“不容小觑”了。

河豚毒素属于非蛋白性质毒素,性质非常稳定,煎炒炖煮焖等一般加热方式并不会破坏它的结构。相反地,一般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经过高温烹调煮熟后,蛋白质被破坏,毒素反而会游离出来。所以,靠家庭加热烹调不但不会起到“去毒”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中毒风险。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明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相关事件

2021年5月,多地发布预警,近期千万不要食用贻贝科(也称青口贝或青口)、织纹螺两类水产品,否则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每年3月下旬,海虹体内毒素会升高,6月份其毒素含量才会降到限量值以下。每年4到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造成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2024年6月,上海市市民于先生在一家做海鲜的店铺点了一单外卖,其中一道名为“香辣海瓜子”的餐品,配图却像是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织纹螺。随后,于先生将情况向上海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北外滩市场监管所举报投诉。监管部门已对此举报投诉件进行立案调查,涉事门店已将这道菜品下架。

参考资料

..2025-02-28

..2025-02-27

纵肋织纹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标本馆.2025-02-27

..2025-02-27

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中国知网.2025-02-27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中国科普博览.2025-02-27

..2025-02-27

..2025-02-28

比砒霜毒百倍!一颗就能致命!千万别碰.百家号.2025-02-28

央视报道:两种小海鲜近期千万别吃.腾讯网.2021-05-05

毒性高过砒霜,多地发布预警:别买,别吃!.百家号.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