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李家镇

李家镇,地名,在中国有多个地方叫做李家镇: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李家镇;资阳市安岳县李家镇;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李家镇。

2021年,杭州市分乡级普查区域常住人口情况,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李家镇常住人口为12256人。

乡镇介绍

李家镇位于建德西南部,距新安江34千米。西界衢州市,北连淳安县,23省道横贯14公里,地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卫生乡镇,杭州市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建德市文明乡镇。2002年,辖22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总人口23048。2019年,辖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总人口22007人。

依托资源,全力打造碳酸钙生产、水泥制造、来料加工三大基地,是李家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李家镇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坚持顶天立地打造碳酸钙基地,铺天盖地发展来料加工业,把效益农业发展、学校和集镇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镇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2004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5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2236万元,工业销售产值71835万元,外贸出口交货值70万元,工业技改投入5320万元,双超公司和国丰公司被列为建德市重点技改项目;第三产业增加值1774万元;招商引资协议3000万元,到位资金1520万元;财政总收入94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2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4万元。

境内拥有丰富的高品位碳酸钙资源,储量达100多亿立方米,储量之巨,品位之高,全省少有。曙光、上桐桥等七个村分别有近10亿吨的石灰石储量,且交通便利,是大型水泥企业和优质碳酸钙企业的理想原料基地。有山林面积12万亩,孟宗竹、林木、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开发休闲、旅游、观光的极佳之地。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称四灵乡。1950年分为李家、长林两乡,1956年合并为李家乡,1958年为大同公社李家管理区,1961年置李家公社。

李家镇境域1978年为李家公社和长林公社。1983年,李家、长林均撤社建乡。1992年,长林乡、李家乡合并新设立李家镇。在2007年的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将管村桥村划归为大同镇管辖,该镇也由原来的22个行政村调整为现在的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为李家村的西塘蓬自然村,距建德市城区34公里。

1991年6月,建德市长林眼科医院成立(前身是长林卫生院,198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院),至1998年共收治眼科病人17.6万人次。

1994年建成日供水1000吨的李家镇自来水厂;同年,成立镇有线电视站,至1998年85%的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并与建德电视台联网,输送25套节目。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

1995年,实现村村通公路。

1997年,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3.5万伏变电所建成。

1998年,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形成长2000米、宽19米的商业一条街。

1990~1998年,全镇累计新建14幢镇、村新教学楼。

1998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镇邮电大楼;镇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

地理环境

李家镇位于建德市西南部,距新安江34千米。西界衢州市,北连淳安县,23省道横贯14公里,地域面积105平方千米(2017年)。

“建德第一峰”:李家镇石鼓村三井尖为建德市最高峰。该山峰属千里岗山脉,位于建德市、淳安县安阳乡衢江区上方镇交界处,黄壤,海拔1280.5米,为建德市的最高点、最西端。由此往东偏东北为千里岗山脉、建德市与淳安县界,往东南为建德市与江区界。

寿昌江第一村”:寿昌江又名艾溪,其源头即为李家镇石鼓村大坑源,自此奔流63.5公里汇入新安江,是建德市境内新安江的最大支流。

经济

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千米(2017年),辖22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总人口13756人(201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1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077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9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7%。技改项目7项,完成技改投入1266万元,比上年增长76.32%,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1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万元。新办工业企业10家,拥有工业企业232家,个私企业232家,工业销售产值24306万元,比上年增33.4%。农业总产值5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

注重发挥该镇资源优势和海螺品牌优势,始终突出工业经济的工作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引进外资310万元,新办工业企业10家。以新桥村青年王伟珍为龙头的“中国结”等挂件加工、长林源村伞业加工得到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达1200人以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化服务等措施,积极实施“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新发展花卉苗木30多公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面积60多公顷。新桥村花厚菇种养规模扩大了一倍,成为建德市菇类种养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茶叶无公害生产战略开始实施,新桥村引进温岭市老板,对25.33公顷茶园实施产业化发展,成为该镇茶叶无公害生产示范点。

海螺水泥项目于2001年8月1日正式签约,由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计划投资13亿元,年可生产水泥300万吨,是建德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镇村干部群众,服从大局与长远利益,积极配合支持,共同做好征地拆迁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至年底,已完成37个农户的房屋拆迁和安置,59处矿点灰窑的拆迁处理,29.67公顷土地、266.67公顷山地的征用,首期123座坟墓迁移。

社会

文化教育

通过杭州市市级教育强镇达标验收

2001年,该镇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共投资520余万元,开展创建杭州市教育强镇活动。1月,总投资210万元,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的李家初中教学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并投资100万元,扩建完成占地1公顷的标准体育运动场。4月,新征用土地1公顷,投资90万元,新建镇中心小学标准田径场。12月,李家镇中心幼儿园成立,新建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全镇学校布局调整加快,长林初中430多名学生撤并到李家初中,对北坑源村等5所村小学15个班的296名学生进行整体撤并,到设施较好环境优良的学校就读。11月14日,该镇通过杭州市市级教育强镇达标验收。

新建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地处集镇中心地段,总投资70万元,占地面积2.5亩,新建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外观设计新颖美观,可容纳大中小6个班,设有100平方米的音乐舞蹈室1个,每个班配套有活动室、休息室、男女卫生间。园内有草坪、乔木绿化,并设置各种游乐玩具设施。至年底,已接收216名幼儿入园。

招商引资

该镇三溪村为落实山地流转机制,激活民间资本,推进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93.3公顷原属集体的半荒芜山林经营使用权进行公开招标拍卖,该村村民张孝莲等6个村民以股份合作形式参与竞争,以20.1万元买断山林的50年经营使用权。转制后,他们投入资金,发展孟宗竹6.67公顷,改造荒芜茶5.33公顷,并对其它毛竹、杉木王等进行逐步的抚育改造。之后,前坊村也以16万元的标价,对20公顷集体山林进行转制。

2001年,该村从云和县引进花厚菇种养技术,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在17个农户中试种花厚菇12.8万筒。村党支部从组织外出考察、技术培训、提供原料到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实行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帮助农户建灶、添设备、搭大棚、建保鲜库、烘干房及提供信贷等,并为农户产品销售跑市场、掌握信息、招商促销,使当年花菇生产效益显著,17个农户12.8万筒51个大棚,产鲜菇13.5万斤,收入32万元。在初尝种养花菇的甜头后,还带动了一批农户准备下一年扩大种养规模。

为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正发公司利用杨家口水库资源,投资38万元,建起鱼、鸭、鸡综合养殖场,安置职工16人,其中残疾人15人。在搞好鱼、水鸭、走地鸡养殖的同时,进行系列产品加工,推出精品包装的“咸鸭蛋”、“彩蛋”、“鲜蛋”等系列蛋产品。并建起钓鱼岛、休闲亭等休闲游玩场所。

基础设施

2001年10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镇政府共筹措资金45万元,对省道叉路口至卫生院的街道进行水泥路面浇筑,使多年来坑坑洼洼的路况成为历史。该路段全长600米,宽12米,工程于12月完工。

三溪村是一个拥有1400多人口的林业大村,2000年开始,该村千方百计盘活集体资产,采取集体投资为重点,个人集资、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补助的办法,共筹资75万元,对原有窄陡弯曲的4.59公里机耕路进行改建,至年底,整个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

自然资源

镇域内有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含钙量、储藏量均占建德市首位。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因地制宜,积极兴办建材企业,生产水泥、轻质碳酸钙、瓷光粉、涂料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其中轻钙生产已成为浙江省第二生产基地,灰钙涂料粉为浙江省最大的供应基地。

一方特产——纯天然茶油

镇境内多高山,适宜油茶树生长。

李家油茶生产历史悠久。全镇现已发展油茶面积9000余亩,成年油茶园收获的茶籽,年可产出纯天然植物茶油3.8万余公斤。所产茶油味香纯正,长年食用能保健益寿,是食用油中理想的绿色食品,深受市场青睐。

2001年,虎城农副产品加工厂改进传统的山茶油加工程序,采用高度过滤、洁净处理的先进设备,年生产“江南亲”牌山茶油16万斤,以“纯天然绿色食品”而闻名,并进入杭州市等地“家友超市”。

文化

名村名人

“建德人牙”发掘地——新桥村

197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研究人员在新桥村乌龟洞发现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属更新世晚期后一阶段“柳江人”一类的智人类型,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建德人”。标本现存中国科学院。这是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遗迹,它表明浙江省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一方风情——三月三庙会

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有一处士,姓邵,名俊,字仁祥,为民赶走了一个妖言惑众的巫婆,后因处世居傲,建德市县令周光敏“怒其无礼,因笞杀之”。百姓为其在乌龙山麓立庙。明初李文忠闽清县出兵,大战张士诚得胜,奏请朱元璋封邵俊为乌龙山神。邵在长林的后裔也在居地建乌龙庙以祭。宋代以来,庙会逐渐得到发展,每逢“上巳节”(传说为邵的生日)聚会祭奠这位先人。建国后,庙会逐渐演变成物资交流会。近几年发展演变成集文娱活动、物资交流于一体的民间集市。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