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干文传

干文传(1276年-1353年),字寿道,号仁里,晚年号止斋,出生于元朝时期的平江县(现苏州市)。他的家族最初是以武士身份进入官场,父亲干雷龙开始转向文学领域。干文传自幼聪颖,十岁时便能撰写文章。他在未满二十岁时已经享有盛誉,后来担任了吴县和金坛区的学教谕以及饶州慈湖书院的院长。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二年(1315年)考中进士,随后被授予昌国州同知的职位,之后历任长洲县、乌程县县尹,婺源县吴江区知州。至正三年(1343年),他被召回朝廷参与编写《宋史》,完成后晋升为集贤待制。不久后,他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的身份退休。干文传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公正廉洁的作风著称,在多个州县任职期间均有显著的政绩。他还热心培养年轻人才,主持过江浙、江西省地区的乡试,选拔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的作品风格典雅端正,不追求华丽辞藻。他的生平事迹被记录在《元史》等多个历史文献中。

人物经历

干文传出身于一个有着军事背景的家庭,祖父干宗显曾在宋代担任承信郎。父亲干雷龙是一位乡贡进士,尽管未能在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获得官职,但他致力于将家族的传统转变为文化教育。干文传的名字寄托了家人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并发扬家族的文化传统。他从小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十岁时就能独立创作文章。在他尚未加冠之时,就已经在当地获得了极高的声望。由于他的才华,他被推荐成为吴中区金坛区的学教谕,并且还曾任饶州慈湖书院的院长。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二年(1315年),他通过科举考试,首次登上进士榜,被授予昌国州同知的职务。在此基础上,他又陆续担任了长洲县、乌程县的县尹,以及婺源县吴江区知州

政治贡献

干文传擅长处理复杂的地方事务,无论在哪里任职都能推行良政。当他刚到昌国州时,他就凭借恩威并施的方法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即使是那些在海上劫掠的海盗也受到了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习惯。面对地方官员的强硬态度,他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最终使这些官员心悦诚服地服从了他的管理。在盐场,他发现一些官员利用职权虐待百姓,导致许多家庭破产,他立即向上级报告此事,成功地保护了受害者的利益。在长洲县,他是本地人的骄傲,他住在官府宿舍里,除非必要,否则不会轻易外出,这使得亲戚朋友都不敢私下拜访他。当时实施了一项新的助役法,规定每一百亩土地应交出三亩作为政府征收的劳役税。干文传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并说服当地的富豪们捐出肥沃的土地,从而减轻了普通家庭的负担。在乌程县,他解决了张甲妻子王氏谋害继子的案件,通过巧妙的调查手段揭露了真相,让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外,他还审理了其他复杂的刑事案件,包括兄弟合谋杀害姐姐的案件,以及一名妇女被丈夫遗弃后被害的案件。在他的治理下,这些案件都得到了公正的裁决。在婺源县,他针对当地的一些不良习俗进行了改革,比如婚姻违约和丧葬陋习,他召集当地的长老们,向他们宣讲礼仪规范,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他还帮助恢复了朱熹家族在婺源的故居,并在那里建立了聂氏宗祠,供后代祭祀。对于那些在京城游历时不幸去世的富商,如果他们的妻子愿意长途跋涉返回家乡安葬丈夫,他会给予支持和鼓励。然而,如果有人试图贿赂他以掩盖犯罪事实,他就会坚决拒绝,并依法惩处罪犯。总之,干文传在各个州县的工作都非常出色,他的政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韩镛曾经担任浙西廉访司的事宜,他特别赞扬了干文传的业绩,并为此创作了《乌程谣》。

荣誉与晚年生活

至正三年(1343年),干文传被召入朝廷,参与编纂《宋史》。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后,他获得了丰厚的奖励,并被提升为集贤待制。不久之后,他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的身份退休。他逝世时享年七十八岁。干文传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表现,而且在个人修养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身材魁梧,气质沉稳,乐于提携后辈,经常主持江浙、江西省地区的乡试,选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他的文章风格朴实严谨,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元诗选三集》收录了他的五首诗,题名为《仁里漫稿》。

参考资料

白话版《元史》·干文传传.汉程国学.2024-09-02

元 · 干文传《铭佩帖》作品鉴赏.搜狐网.2024-09-02

干文传_干文传简介.古诗词网.2024-09-0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