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珍(414年-497年)字文楚,男,南齐太末人。少孤,家贫好学,常在箬叶上写字学书,被传为佳话。后从叔父勤学十年,精通经史,兼明释氏老庄之学,有盛名。但不愿为官,长居汤溪九峰山讲学,各方从学者千余人。
著作有《周易问答》、《周易难王辅嗣义》各一卷。
人物简介
徐伯珍(414—497),字文楚,太末(今龙游县)人。父祖都在东阳郡做小吏。徐伯珍小时候家境清贫,没有纸张,常在笋壳、叶上练字。有一天山洪暴发,村里人都跑了,徐伯珍把床叠高继续坐着读书。叔父徐之与颜延之是好友,在祛蒙山筑精舍讲学。徐伯珍前往就学,苦读十年,精通经史,兼明道术,四方游学的士人纷纷慕名来投。隐士沈俨和他的好友顾欢挑选《尚书》中的疑难章句,登门求教,伯珍一一解答,具有条理。被当时的士子所崇仰,有学生一千多人。
早年经历
早年丧妻后没有再娶,常自比曾子。宅南九里有九岩山是后汉龙丘隐居的地方,伯珍移居九岩山。南齐永明二年(484)刺史萧栋邀请徐伯珍当议曹从事,伯珍不去。安于贫寒,兄弟四人,白首相聚,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四皓,著作有《周易问答》。因其对乡邦文献影响巨大,太末县地域后来将他和龙丘苌、徐安贞立三贤祠祭祀。
史籍记载
《南史·列传第六十六》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祖、父并郡掾史。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叔父璠之与颜延之友善,还祛蒙山立精舍讲授,伯珍往从学。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邪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征士沉俨造膝谈论,申以素交。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好释氏、老、庄,兼明道术。岁尝旱,伯珍之,如期而雨。举动有礼,过曲木之下,趍而避之。早丧妻,晚不复重娶,自比曾子。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隐处也。山多龙须柏,望之五采,世呼为妇人岩。二年,伯珍移居之,阶户之间,木生皆连理。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馆东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尔而灭。白雀一双栖其户,论者以为隐德之感焉。刺史豫章王辟议曹从事,不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参考资料徐伯珍.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20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