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峨眉角蟾

峨眉角蟾(学名:Megophrys omeimontis)是角蟾科角蟾属两栖纲。雌蟾体长99.8~115.6毫米,雄蟾102.0~118.3毫米,为国内稀有大形角蟾之一。头顶微凹,头骨与皮肤紧密相连;吻端盾形,显著突出于下颌,其突出部分远大于外鼻孔至上唇缘之间的距离;吻棱明显,颊部垂直,颊区微向内凹入;外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至眼之间;鼓膜显露,其大小约为眼径的2/3;舌大,梨形,后端微缺。峨眉角蟾生活于海拔700~1500米的山区,分布于中国四川峨眉、洪雅县合江县屏山县贵州省

形态特征

成体:雄蟾体长56-60毫米,雌蟾体长68-73毫米。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头扁平,宽略大于长。吻部盾形,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及吻端游离缘均成棱角状。颊部垂直。鼻孔略近吻端或在吻眼之间。鼓膜椭圆形,距眼近,其间距不超过鼓膜的最长径。褶显著。舌梨状,后端微有缺刻。犁骨棱向后斜行,末端膨大具细断。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前肢粗壮。指近端关节下瘸明显。内突小卵圆形,无外蹠突。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重叠。指端球状;趾端球状。趾侧缘膜窄。指式:3\u003e2\u003e1=4。基部相连成蹼迹。趾关节下瘤明显,趾关节间有深色厚肤棱。背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四肢上有细肤棱和细痣粒,沿体侧有少数分散的圆疣;背部自眼后到肩后方有“V”形细肤棱,背侧自肩到胯部的细肤棱清晰;上眼睑外缘有帘状肤褶,近后端有角状小突起;颞褶钝角状,后端略粗厚达肩部;颞部痣粒明显。腹面皮肤光滑,下唇缘正中有一对浅色疣粒;胸侧有一对浅色圆疣;股后腺一对,色浅。生活时体色变异颇大。背面一般为灰棕、灰褐或灰橄榄色,上有深色斑纹,两眼之间有一镶以浅色细边的三角形深色斑;此斑中央与背部的基色相同;有的沿背部“V”形细肤棱为深色纹,其后方的深色斑纹不甚规则;上唇缘有3-4条深色纵纹,口角处的深色斑达上臂内侧及胸侧,颞褶上方浅色纹明显;四肢背面均有横纹,股、胫背面各有4-5条。腹面咽喉部为肉紫棕或棕灰色,中央多有深色短纵纹,胸、腹部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有的相连形成宽纵纹,腹侧色深,腹后部及四肢腹面近端色浅常带橘红色。液浸标本背面一般为绿褐或棕褐色,各部的深色斑纹尚清晰,腹后部及四肢腹面近端为乳白色,红色消失。自肛上方始向两侧沿股后方有或断或续的深色纹;跗、蹠腹面色深。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基部背面有黑色细密婚刺。无雄性线。

卵:卵径2.5-3.1毫米,连同卵胶囊直径为4毫米左右;卵粒乳白色。

蝌蚪:生活时头体背面及尾肌一般为棕色或灰棕色,尾鳍浅棕色;无斑点。当后肢芽1.5-3.8毫米(第29-33期)时,全长47毫米,头体长14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4倍,头窄而体较宽,尾肌发达,尾鳍低厚,末端钝尖。吻很短,眼位于头的两外侧;鼻孔离眼很近,其周围有小乳突;出水孔小,在体左侧;肛管较长,孔小,位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在头前方顶端,漏斗状的唇很宽,闭合时唇侧端向后达眼前角,下唇中央部位呈匙状突出且较上唇宽;唇内壁上有排列规则的短棒状唇突。

分布范围

峨眉角蟾分布于四川峨眉、洪雅县合江县屏山县贵州省

生长环境及习性

峨眉角蟾生活于海拔700-1500米的山区。4-8月成蟾常栖于流溪及其附近的密林中,白天多隐蔽在流溪边大石块下;夜间常蹲于溪边石头、草丛或落叶间,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虫蜘蛛目等小动物为食。雄蟾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下午和夜间发出“呷、呷、呷”的连续鸣声。蝌蚪多在溪边碎石间活动。

繁殖

交配时雄蟾前肢抱在雌蟾的胯部,产卵282-429粒,卵群呈团状,黏附在石块底面。卵径2.5-3.1毫米,连同卵胶囊直径为4毫米左右;卵粒乳白色。

保护级别

峨眉角蟾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ver3.1——近危(NT)。

用途

峨眉角蟾捕食对象多为害虫,对林业有一定保护作用。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