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是由北京天成嘉华和北京五星传奇联合出品,贵阳市政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阳天彩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等联合制作,并由曾海若监制,程工导演,苏扬、杨烁配音的七集西藏人文纪录片。节目于2017年12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
该片主要讲述了西藏自治区21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物发生的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剧情简介
高原,不止是一个地理名称,它也是地球上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域。极致的海拔,特殊的气候,极致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原民族独特的生存生活智慧。景致在这片地域被上升到极致的视觉体验。然而人类的故事才是最精彩的篇章 。在这里面,“对方”可以是一双鞋、一座山、一匹马、一块石头,也可以是一袋盐、一幅唐卡、一个人。所以放眼望去,离你最远的,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
主创团队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总制片人张爽想要通过该片来详细介绍各民族的生活,介绍民族地区发展,记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让更多的人通过屏幕了解民族文化。他希望可以通过民族文化的互通,增进民族互信,促进华族一家亲,各民族最终“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拍摄过程
该片历时两年拍摄以及制作完成。摄制组深入无人区险境,走遍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甄选了21位主人公。他们中有默默无名的乡村电影放映员,有无人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员或者僧人,也有藏刀、木锁、唐卡、藏舞、藏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2015年12月24日,30人左右的《极地》摄制组团队飞抵拉萨市。然而计划中拍摄的人物,常常因时间等原因不能顺利拍摄。因此,最初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当地的作家、媒体人、诗人,以及有私人关系的朋友,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平均每天见3~5个人。
在拍摄团队工作的同时,有一个4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他们的选择方式,是先按照文化、历史的角度圈定一个群体,再在其中找到最有故事的人。
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还会介入到被记录者的生活之中,为被记录者创造一个行动的契机,去启动一个个故事。
2016年6月26日,摄制组正式杀青。
获得荣誉
播出信息
早期宣传
2017年12月21日,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文化部等有关部门领导,该片出品方、制作方、主创团队等共百余人出席《极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首播发布会。
播出平台
作品评价
作为《第三极》的姊妹篇,《极地》继承了《第三极》极度宏伟的画面效果,高耸的雪山、湛蓝的圣湖、苍翠的森林,展示了西藏自治区惊心动魄的美。如果说《第三极》告诉我们说西藏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之所,那么《极地》,就是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该片通过舞蹈、传统壁画、手工艺术等嵌入了信仰的意识和原生态民族元素,将各种凝聚了藏文化和人们期望的民族文化智慧展露无遗。此外,它还呈现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回归”情怀,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中国西藏网评)
从乡土中发现传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极地》中每一帧镜头反映的都是地道的日常生活叙事。它堪称一部反思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生态与文化人类学的影像民族志。影片的细微之处,不经意的台词和对白呈现了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及对自然界规律的遵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主任祁进玉教授评)
《极地》在表现西藏自治区普通人平凡而温暖的故事的同时,以高超的光影艺术,展示了极地秘境的大美。它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心灵震撼的力作,是一部主题突出、拍摄艺术上乘的系列作品,深刻揭示了生活在极地的普通农牧民遵从善念、乐于助人、守护文化、崇拜自然的品质和价值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前总编辑莫福山点评)
诗意表现高原生活的画卷,客观呈现藏族纯净的心田,把诗和远方带回身边,美轮美奂,每一帧都美得像屏保。的确,每一秒都舍不得快进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纪录片《第三极》姊妹篇《极地》发布会在京举办_原创_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网.2022-01-13
纪录片《极地》真实记录与温情传承西藏传统文化_原创_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网.2022-01-13
纪录片《极地》聚焦第三极青藏高原 首推出VR全景纪实版_纪实台_央视网(cctv.com).纪实台_央视网(cctv.com).2022-01-13
《极地》被国家广电总局入选2017纪录片优秀作品_大辽网_腾讯网.腾讯网.2022-01-1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www.chinaxwcb.com-纪录片之年度印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