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磨勒”是《三十三剑客图》的第十三幅画作,其形象来源于《剑侠传》中的《昆仑奴》。这个角色通常被称为“昆仑奴”,因为他是昆仑出身的奴隶,名为磨勒。他在故事中是崔家的老仆人,为了促成崔生与红绡的爱情,他在一个月夜里将红绡偷偷带走。然而,崔家却忘恩负义地出卖了他。
故事背景
唐朝大历时,有一位崔生,他的父亲是一位显赫的官员,与一位功勋卓著的一品大臣关系密切。崔生当时担任千牛,受父亲派遣去探望一品大臣的病情。崔生年轻英俊,性格孤傲,举止优雅,谈吐清新。一品大臣让他坐下交谈,并让三位美艳的歌姬为他献上美食。崔生感到害羞,最终没有吃东西。一品大臣命令红绡歌姬用勺子喂给他食物,崔生不得不接受。红绡歌姬对他微笑,之后离开了房间。一品大臣告诉崔生,如果有时间可以随时来访,并让红绡送他离开院子。崔生回头看到红绡竖起三个手指,又翻转手掌三次,然后指着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他对话。崔生回到家里,传达了一品大臣的意思。他返回学院后,神情恍惚,言语减少,面容沮丧,整天沉浸在思考之中,几乎忘了吃饭,只是吟诵诗歌。这时,家中有一个叫做磨勒的昆仑奴,注意到崔生的状态异常,询问他是否有烦恼。崔生起初不愿透露,但磨勒表示能够帮助解决任何问题。崔生惊讶于磨勒的话,于是详细讲述了自己对红绡的感情。磨勒告诉他,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小事,并解释了红绡的手势含义。崔生得知红绡是在邀请他十五日晚上前来相见,欣喜若狂。磨勒建议他准备深色的布料,以便制作进入一品大臣府邸的服装。他还承诺会在当晚杀死守卫歌姬院的大狗。到了晚上,磨勒带着锤子前往一品大臣的府邸,不久便回来报告说已经完成了任务。那天晚上,崔生穿着青衣,在磨勒的帮助下越过重重围墙,进入了歌姬院。他们在第三扇门前停下,发现门没有上锁,屋内的灯光微弱,只听到红绡独自叹息的声音。崔生轻轻掀开窗帘走进房间,确认是红绡后,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红绡感谢崔生的理解,并询问磨勒在哪里。崔生告诉她,磨勒就在门外。红绡邀请磨勒进来,为他倒酒喝。红绡告诉崔生,她的家庭原本富裕,住在北方。由于主人强迫,她成为了歌姬。尽管外表华丽,内心却充满痛苦。她希望磨勒能够帮助她逃离这种生活,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崔生沉默了一会儿,磨勒安慰她说这只是小事。红绡非常高兴。磨勒请求先帮红绡搬运她的财物,这样往返了三次。然后他说担心天亮,于是背起崔生和红绡,迅速跳出围墙。一品大臣的守卫们都没有察觉,他们顺利回到了学院并藏了起来。第二天早上,一品大臣才发现红绡不见了,同时发现大狗已经被打死。他认为这是有预谋的行为,因此决定不再追究此事。红绡在崔生家住了一年后,有一天驾车出游,被一品大臣的家人认出,于是向一品大臣汇报。一品大臣对此感到震惊,召见崔生质问他。崔生害怕得说不出话来,只好如实交代一切,包括磨勒的帮助。一品大臣下令派五十名士兵包围崔生的住所,抓捕磨勒。磨勒手持匕首,飞快地跳出了高墙,像鸟儿一样轻盈,速度如同猎隼。士兵们的箭射向他,但他毫发无伤,很快就消失了踪影。崔家为此感到十分惊慌。事后,一品大臣感到后悔和恐惧,此后每天晚上都会安排许多家童拿着武器保卫自己的安全,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整年。十多年后,有人在洛阳市市场上见到磨勒正在卖药,他的容貌依然如昔。
图赞
《三十三剑客图》的第十三图,图赞云:“崔家臣月下人”。这里的“崔家臣”指的是昆仑磨勒是崔家的奴仆,“月下人”则是指他在月夜救出红绡的情节,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月老身份。
文学解读
金庸解读
金庸先生对《昆仑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昆仑奴》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大历年间,文中提到的“盖天之勋臣一品”可能指的是郭子仪。这一说法与郭子仪的豁达大度性格相符。关于昆仑奴的种族,金庸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普遍认为昆仑奴是非洲黑人,但他猜测磨勒可能是印度人,因为印度人在唐代与中国有着频繁的交流,而且磨勒后来在洛阳市上卖药的生活方式,似乎更接近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此外,金庸先生还提到了唐人传奇中三个以红字命名的美丽女子,分别是红线、红拂女和红绡。他认为,从品德来看,红线最高,红拂次之,红绡最低。
参考资料
金庸为之作传《三十三剑客图》.个人图书馆.2024-10-28
远渡重洋而来的昆仑奴,为何常在唐代传奇小说中充当“武侠”高手?.搜狐网.2024-10-28
昆仑磨勒,人狠话不多.知乎专栏.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