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母墓道,是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园从石牌坊到坟墓的一部分,全长668米,初建于1923年,坐落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附近的白岩山鱼鳞岙。
1921年1月21日,孙中山为蒋母墓碑题写了碑名。1923年,慈庵开始建造,并于12月建设完成。1930年,蒋介石对慈庵进行了扩建。同年,蒋母墓园全面建成。1949年5月6日,毛泽东下令保护蒋母墓道。1979年,中央拨款重建了“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慈庵。1987年底,党中央拨出专款30余万元来修复蒋氏的墓宅。
蒋母墓道构建宏大,其入口处设三个门,中门宽3.7米,左右边门宽2.1米,沿途而上有“下轿亭”“慈庵”“八角亭”和“坟墓”等群体建筑。2006年5月,包括蒋母墓道在内的溪口“蒋母墓”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王采玉是蒋介石的生母,奉化葛竹村人,1864年11月9日出生。其临终前,把蒋介石从广州市喊回来,再三嘱咐在她去世后要将她葬在“甲子穴”,并强调不和蒋父合葬。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去世,享年57岁。蒋介石按照她的遗嘱,于1921年11月23日单独给她安葬立墓,并在她坟里安放着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的牌位。
建造历程
1921年10月,蒋介石在风水先生的陪同下,选定了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附近的白岩山鱼鳞中岙面西北的一块小平地作为蒋母的墓园。11月21日,孙中山为蒋母题写了碑名。1923年,蒋母墓道开始建造。同年,墓庐——慈庵开始建造,并于12月建设完成。1930年,蒋介石对慈庵进行了扩建。同年,蒋母墓园全面建成。
1949年5月6日,毛泽东下令保护蒋母墓道。“文革”期间,蒋母墓道中的慈庵遭到破坏。1979年,中央拨款重建了慈庵。1987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出专款30余万元来修复蒋氏的墓宅。
位置布局
蒋母墓道坐落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附近的白岩山鱼鳞岙,因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坟墓坐落在青山丛林之中,蒋母墓道构建宏大,其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八角亭”“慈庵”“坟墓”和“卵石路”等群体建筑。
蒋母墓道一般指从石牌坊到坟墓的部分,其依山坡而建,并有一条长达668米的卵石路。从石牌坊上行约300米,即有一个跨路构造的亭子——下轿亭。从下轿亭上行200米,则可到达慈庵。从慈庵沿卵石路上行168米,即可到达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坟墓。
主要景点
石牌坊
石牌坊有四根柱子和三个门洞,中门宽3.7米,上面刻着“蒋母墓道”,左右有两道边门,宽2.1米。
下轿亭
下轿亭是一座跨路构造的亭子,形若古代书生的方巾帽,因蒋介石每次到他母亲坟前扫墓,轿子抬到此处便下轿而得名,这体现了蒋介石的孝心。
慈庵
慈庵建于1923年初,1930年进行了扩建。慈庵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与一般庵堂相似,黄墙青瓦,四周树阴覆盖,内部环境幽雅、清静。庵内有三幢平房,主房五间,中间一间供蒋母遗像,蒋父、蒋母牌位牌。主房正中立有四块石碑。
正门处的石碑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撰写的祭蒋母文,记述了孙中山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及孙中山对蒋介石的评价。石碑背面刻有蒋介石亲自书写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记述了王采玉的生平及蒋介石孩提时的顽皮。左边的石碑上刻有蒋介石的《哭母文》,表达了他对母亲王采玉的深厚感情,并透露了兄弟不和、家庭矛盾的内情。右边的石碑上刻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撰写的《慰劳蒋总司令文》,碑文反映了国民党新军阀内部四分五裂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蒋介石在其中的作用。
主房左边的两间套房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时的住宿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在这里住了110天。右边的两间套房则用于接待蒋介石的亲朋好友及其部下。
八角亭
八角亭,又称孝子亭,蒋介石笃信民间习俗,所以修筑这座亭以方便九泉之下的母亲休息。
坟墓
蒋母坟墓的墓面由青石拼接,正中刻有"蒋母之墓"四个字,系孙中山先生题写。扇形栏上则刻有“壶范足式”。意指女中模范,足为榜样。两边柱上还刻着蒋介石撰写的对联,对联则由张静江所书,上联:“祸及贤慈当曰顽梗悔已晚",下联:“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墓前正中铺设了不死鸟翠竹图案的浮雕石板,寓意蒋母是葛竹村飞出来的金凤凰。
景点保护
1949年5月6日,毛泽东致电军事指挥机关:“在占领奉化区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聂氏宗祠及其他建筑物。”首批进驻溪口的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师执行了毛泽东的命令和三野首长谭震林的指示,对蒋母墓道派人协助看管,使其得到了完好保护。1987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了贯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拨出专款30余万元来修复蒋氏的墓宅。
2006年5月,溪口“蒋母墓”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母墓道包含其中。
参考资料
蒋氏故居保护和开放.政协宁波市委员会.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