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魏立刚

魏立刚,男,1964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一位现代派书法家、画家和篆刻家。他在1981年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85年毕业后执教于太原市。1995年,魏立刚移居北京,成为自由职业艺术家。他曾师从天津市书法大师李鹤年王学仲孙伯翔。魏立刚是《现代书法》杂志编委,也是“新干线抄龙”创始人之一。他在1999年与濮列平等人策划了“巴蜀点兵——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2004年,魏立刚在香港艺术公社开办了高级现代书法工作坊。2005年,他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ACC艺术大奖,并进行了全球学术考察。2005年,魏立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任教。2010年,他创办了国际书象学社。2017年,魏立刚在江西龙虎山建立了魏氏私人美术馆。他还曾应邀为皇家成衣店Huntsman题写中英文牌匾。目前,魏立刚担任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副会长和国际书象学社社长,并在北京生活和创作。

人物经历

1964生于中国山西大同市,别署尔渔馆主。

1975随父亲习艺:相声、戏曲、魔术、书画,作品开始发表。

1981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拜津门名家李鹤年习书法。

1983随王学仲孙伯翔学习书法,出任南开书苑主席。

策划天津南开大学与日本香川大学在日联展。

1985到太原市任教开始研习傅山书法。

1988书画篆刻个展在天津市、北京、太原巡展。

1989《魏立刚书法篆刻集》出版

1991沙孟海书学院第一期高级研修班结业

1992书画篆刻回顾个展在太原举办。

"中国山西·日本崎玉书法联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山西省项目单位摄制《溪庵,汾河宠你》

魏立刚艺术纪实电视片。1995移居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做职业艺术家。被聘为清华大学客席教师。参与创办"颂风轩"中国首家现代书法专业画廊。柳州市"中国现代书法名家邀请展杭州市"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首展。中国中央电视台"书坛画宛"专题评介。

1996"虫子·弄痒汉字"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

1997主持颂风轩"圆明园七人展"。

1998出席高邮市"中国现代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当选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副会长、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策划山西省"新干线沙龙"书法展。

1999策划印行《伪大师》少儿书法集。

与列平等策划"巴蜀点兵·99成都市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大型活动。"蓉城日记"个人画展在太原举办。

2000英国路透社制作"魏立刚现代书法"专题片。台湾美术馆"国际书法文献展"。

北京科创艺苑"东方抽象画展"。

2001澳大利亚邀请其访澳并讲授中国书法艺术。

策划"汉字维度"中外四人展

协助策划北京"零度计划"中国当代行为、装置艺术展

2002英国大英博物馆"惊人之笔"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巡展。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

2005年,魏立刚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ACC艺术大奖。

2007“植——魏立刚书象艺术大展”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2020年,魏立刚参展大芬美术馆“书外之书:当代书法先锋(深圳市)邀请展”。

主要成就

出版《魏立刚书法篆刻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山西省项目单位为其摄制个人艺术纪实录像大片《溪魔,汾河宠你》,创办中国首家现代书法专版画廊——北京颂风轩画廊,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作九分钟专题片评述。创立“云烟狂草书”、“魏氏魔块”艺术风格,预言中国现代书法将衍生出最中国本色的抽象艺术,在21世纪国际艺坛,这匹黑马将奔腾。

人物评价

魏立刚的艺术世界

正如批评家刘骁纯先生所分析的,魏立刚的艺术经历了古典书法、现代书法到走出书法的探索历程。古典书法阶段应该是在他上大学和在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工作的十多年的浸淫。这个时期,他以最大的力量打进传统书法的内部,他临摹各种书法碑帖,广泛吸收传统书法绘画和篆刻的精髓,在中国传统书法界,坚实而深厚的传统功底是被业内承认的基本条件。同时,他在天津市太原市、北京等地举办自己的个人展览,与业内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一时期,他的艺术在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之间徘徊,书法的传统性因素还保持着应有的格局。

魏立刚的艺术是各种因素的恰当组合,近似于当代西方艺术家常常使用的“挪用”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艺术面貌。我猜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批评家范迪安才将他的艺术归类为“后现代艺术”的范畴,因为他“是把传统学术当作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深藏于地下的东西,在地面上生长的完全是个新的东西……对他来说,传统学术是一片土壤,好的东西都藏在下面看不见……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变成他自己的可能性”(范迪安)。对于魏立刚而言,从后现代的国际化语境来看传统和现代书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事绘画和传统书法的人很难发现这个课题的意义,但传统文化修养深厚而又富有创新意识的魏立刚则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现代书法抓住了中国的精神和汉字所特有的气韵,而且完全有可能衍生出新的艺术面貌。

纵观他的作品,尽管有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与观念的种种影响,但其关键的东西,一是汉字以及汉字的结构,二是书写性而非绘画性。无论他的艺术走得多远,我们总能够感受到这两个特点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吴冠中先生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叫做“风筝不断线”。

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社会与视觉文化领域中,魏立刚的艺术探索还提示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不是传统的简单复兴,而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地延伸与蜕变,承继传统的渊源与文脉,同时传达今日社会的心理与社会信息,从而产生一种有深度的当代艺术。从魏立刚的艺术表面上看,与人们习惯中的当代艺术标准图式有很大差距,但当代艺术也是排斥格式化图像的,更为重要的是,魏立刚的作品不是反映当代社会的外观图景,而是反映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和记忆,例如文化的碎片化,精神的焦虑,以及传统价值的废墟化与矛盾心态,并趋指于向善、大美、辉煌与和谐的理想王国。

离乱中的秩序

——符号的塌与重构

首先在视觉上,他采用了散乱的线条与色彩的层层叠加。多材质的运用使金属化的质感与墨性产生强烈冲突,使传统美学中赋予墨性纯朴、自然、延展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在此陷入尴尬而又纠缠不清的矛盾之中,并在离乱的形态中又保留了某种内在的结构关系与空间关系。对线条的表达沿用了书法的书写性质与书写情绪。但作为书法的主体,字的结构关系却呈现出残缺破碎的感觉,从而难以辨认。这使文字作为符号所具有的表意功能模糊不清,仿佛一栋大厦坍塌之后形成的废墟,钢筋与水泥构件扭结在一起,尽管它依然模糊地呈现了建筑的结构关系,但作为居住的功能却已丧失,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建筑,但它又丧失了建筑的本意。同样,魏立刚的符号艺术所呈现的正是书法艺术坍塌后形成的废墟。使文字从属于文学性表达的意义中摆脱出来,作为符号的艺术独立存在。但在其艺术气质上仍然保留了东方艺术意象性表达的特征。尽管从形式上我们很容易把他的作品与西方的抽象绘画进行类比,但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误区。抽象艺术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在20世纪70年代以极少主义为代表标志了现代主义的结束。根本意义上,抽象艺术的精神是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带有强烈的逻辑、理性至上的特征。它是对观念不断地抽离和纯化,形成绝对化、客观化的艺术特征。而意象是对观念不断模糊其限定界限,且对语言本体的节制,使心里对应的感受得以最大可能的延展,使观念的意义获得最大可能的兼容。尽管它们都采用对语言本体的不断简约与节制来达到其目的,但从其思维方式和创作的本意上是背道而驰的。

个人作品

部分作品:

参考资料

魏立刚:艺术品市场乱象谁之过.中国青年报.2024-01-03

魏立刚.上上国际美术馆.2024-04-19

消息树(5则).浙江日报.2024-04-19

到大芬阅读“书外之书” 当代书法先锋(深圳)邀请展开幕.龙岗政府在线.2024-04-1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