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刺鮈

刺鮈是一种小型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科。其体高且侧扁,尾柄粗短,吻尖且呈锥形,口下位,弧形,唇无乳突,口角具有细长的须1对。背鳍末根为一光滑硬刺,末端柔软,尾鳍叉型。刺鮈的体背部呈棕黑色,背部正中有一浅黑色条纹,体侧中轴之上方有一列黑色斑点。

刺鮈是黄河青海段土著鱼类体表具明显鳞片的鱼类之一,与鲃亚科鱼类有一定亲缘关系。与其他裂腹鱼同样生存于青藏高原水域环境中,鱼体表鳞片却基本没有退化,相比长江青海段鱼类如齐口裂腹鱼裸腹叶须鱼等中大型有鳞鱼类,刺鮈鱼鳞片还要更加发达。刺鮈的体型与其他裂腹鱼类条鳅鱼类相差较远。

刘家峡水库,刺鮈每年5-6月产卵繁殖,是常见的野杂鱼类之一。刺鮈是黄河青海段内仅有的3种体表被鳞的鱼类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形态特征

刺鮈头短而尖,头长通常小于体高,较小个体头长超过体高。吻尖,呈锥形,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前部较隆起,腹部圆。胸鳍长,个体较小者末端可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末端不达臀鳍。臀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稍近。尾鳍分叉,两叶末端尖。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呈褐色或淡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体侧中轴之上方有一列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呈灰黑色,并具黑色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物种保护

保护价值

刺鮈是黄河青海段内仅有的3种体表被鳞的鱼类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黄河青海段土著鱼类以基本无鳞的裂腹鱼条鳅为主,刺鮈的存在为研究高原特有水域条件下鱼类的适应特化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致危因素

刺鮈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水体冷凉地区,生长速度比较缓慢,怀卵量不高。作为小型鱼类,其生活史比较短暂,资源一旦破坏难以依靠自身得到恢复。涉水工程的修建也可能对其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