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吴希奭

吴希奭(1237年—1279年),字定高,号休甫,宋庐陵人,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曾任庐陵郡主薄,湖南省招讨使。南宋著名抗元将领。

宋景炎元年(1276年),吴希奭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组织义军,在莲花筑勤王台誓师抗元。吴希奭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

早年经历

吴希奭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人物事件

宋景炎元年(1276年),吴希奭响应文天祥丞相的勤王号召,组织义军,在莲花筑勤王台誓师抗元。起义军从勤王台出征江西,于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收复袁州萍乡市。元将宜春市总管聂嵩孙,宣差来万户举兵争夺,王梦应率数百众相遇于明府岭,战数合,杀曹千户,元军败走。不久,元军增兵至,又杀来万户头目六人,北兵又败走。时吴希奭在石桥山背起兵,忽传永新县兵败,文天祥兵溃,吴希奭知事未可图,率兵向西,收复醴陵市,打发使者联络四川省、广西勤王部队。一月后,远近响应,遂率兵遇北(元)军,因寡不敌众遇害,一门三十余口无一存者。陈子全所部在攸县边界,据险待命。不久,闻湖南省各县再次被陷,而北军日夜围攻,不幸中流箭而亡。王梦应闻讯,逃回县,收集士兵,意欲东山再起。祥兴二年(1279年),闻文天祥被捕,陆秀夫战亡,亲率士兵百余人日夜疾行,入江西永新,依颜明叔部,终因众病兵散,仅独身1人,不知去向,后传闻死于凤塔溶洞。后人在勤王台立碑,记叙了湘赣边界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勤王兵事。

人物墓地

吴希奭牺牲后,夫妇由乡人安葬在勤王台。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对吴希奭墓及勤王台墓地进行大规模的修。吴希奭墓坐南朝北墓冢为椭圆柱体,高1.1米,直径3米,罗首高1.5米。中竖墓碑,正中文曰:“宋湖广招讨使忠勇元帅大祖吴公希奭、宋封夫人吴母文氏墓”,左边刻“龙飞爱新觉罗·旻宁三年癸未立”。罗首前左正面竖刻杭州市孔兴源吊诗一首《题宋忠烈吴公希奭墓诗》,文曰:“誓师人去古台空,埋没尘亟泣剑雄。雪窖同归华表冷,鹘魂到处怨啼红。”右正面墓表刻清吉安府莲花厅知事李其昌《吊宋勤王台吴希奭元帅墓诗》,文曰:“怅望桥山剑空,只凭台畔吊英雄。摩挲断壁荒烟里,暮草当年溅血红。”

人物纪念

南宋王朝灭亡不久,南宋旧臣、礼部侍郎、学士院权直、文天祥好友邓光荐作《文丞相督府忠义传》,将吴希奭事迹记录书中,后又专门作《希奭公传》,详细记载了吴希奭毁家难,忠肝义胆的事迹。

清乾隆二十年(1760),莲厅同知李其昌首修《莲花厅志》,在《人物志》中感慨:“莲虽僻壤,而卓瑰奇,如刘泸潇之阐明正学,吴招讨之殉身报国,足争光日月,炳著彤华”。文中所称道的吴招讨,即抗元忠烈之士吴希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莲花厅同知李其昌、训导陈继镇在治南中洲“明伦堂”左建“忠义孝悌祠”,宋义烈吴希奭同唐忠烈、贺泰、江檀、清孝子李枝四人供奉祠内。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祠被水毁,同知德起、训导王廷楷倡忠节后裔修复,山背村吴希奭同宗后裔吴文明参与其中。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奭,曾修复勤王台,刻碑以吊之。勤王台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建“忠烈亭”于墓地。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吴氏族人在“勤王台”西侧建“吴忠烈祠”,文革时毁坏,现存旧址。

1984年,吉安市吉安县城东建“文天祥纪念馆”,作为僚属及忠义之士,吴希奭位列馆中,且有详尽介绍。

1992年重修吴希奭墓,并以莲花县人民政府名义刻写“宋授湖南省招讨使忠烈吴希奭之墓”石碑,嵌于墓墙右首。

2018年,吴氏后人于勤王台对面的塘背山重修忠烈祠,预计于2019年完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