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法治论

《法治论》是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人博程燎原

内容简介

1、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法治论》(1989)和《权利论》(《法治论》姊妹篇,原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两书,是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堪称法学界的一块耀眼的路标。对两书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作者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作者更加坚持两书所确证的信念和立场。而那些基本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远未过时。

2、此次修订两书,一是订正了讹误之处;二是尽可能将书中所引汉译本著作按当下通行本予以引证和注释,对中国文献的引证和注释,亦依此例处理;三是书名变动,《权利论》一书,第1版书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1993年),此次修订版,更名为《权利论》;四是《法治论》增加了一章——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最后,《权利论》增加了“代第3版后记”。

3、《法治论》主要从汉语文献中阅读了从亚里士多德马库斯·西塞罗让-雅克·卢梭孟德斯鸠、哈灵顿、约翰·洛克、杰弗逊、托马斯·潘恩等人有关法治的学说;厘清了法治概念,区分了法治的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阐释了法治与权力、法治与自由、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勾画了英、美、法等国的不同法治式样;对中国自1949年至1980年代末近40年的法制实践并运用法治作为量度的尺码,确立了中国法治理论的大致框架,是中国法治理论最初的系统研究。

4、《权利论》一书,为《法治论》的姊妹篇,将《法治论》里的论题从中释出加以拓展研究,把关涉每个个体的权利问题从“宪法/法律性”视角转换成一种“社会性“的书写路径,着重讨论了社会中的权利问题。

作者简介

王人博,著名宪法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著作有:《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权利论》(与程燎原合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法的中国性》及《孤独的敏感者》等。

程燎原,著名法理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代表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从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等。

编辑推荐

1.本书为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现经过重要修订和增订后,于2014年11月推出最新版。

2.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版两书的最新增订版,一方面在于两书代表了两位作者在那个年代的真实的思考,而且两书分别在1989年和1993年出版,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当时中国新时代的法治进程刚走入黎明阶段,尚是一片幽暗,该书适时而出,成为指引航向的路灯。二十多年已逝,到了中国法治的正午时分,依然一版再版,作为法学入门的读物,它的价值(于法治与权利的启蒙和奠基作用)仍不可小窥。另一方面,对两书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作者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作者更加坚持两书所确证的信念和立场。而那些基本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远未过时。

3.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王人博程燎原一起,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了法治问题上。这一选择既缘于他们专业上共有的激情与涌动,也带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某种反思,而反思的契机则来自于一个景物所形成的心理震颤。在当时他们任职的西南政法大学所在地重庆市,有一个叫沙坪坝区公园的地方,公园的一角有一大片墓地,野草丛生中的坟冢和墓碑已经残缺破败,但墓碑上刻写的红字依稀可辨:这里埋葬的不是老人,而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是在文革武斗中死去的。这些孩子共享一个名称:“红卫兵”,共有一个归宿便是这“红卫兵墓”。墓碑上都刻有“为捍卫×××的革命路线洒尽最后一滴血”的字样,他们倒下的时候是英雄,死后却成了真正的葬品。他们用自己荒谬的死嘲弄了历史的荒谬。他们躺在那里为了证明一点:中国不仅需要安顿社会的法制,更渴求一个立于法治之基的社会。由此,两位作者以幸存者的身份并带着青春的热情向法治发出吁求,要为一个文明社会的立基而提灯夜寻。

目录:

上篇 法治:思考的历程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人的法治观/4

一、“伟大的对话”:古希腊的人治论与法治论/4

二、罗马人的“以法为据”/14

第二章 西欧人对法治的探讨/21

一、英国的法治主义和法律主治论/21

二、法国的法治理论/36

第三章 美国人对法治的理解和设计/49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关于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论争/73

一、思想解放与法学萌动/73

二、法治与人治问题的纷争/78

三、讨论过后留下的思索/85

中篇 法治:理论的探索

第五章 法治概念界说/93

一、法治概念的困惑/94

二、法治概念方法探寻/101

三、法治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的界定/106

第六章 法治实体价值探微/113

一、引子:法治价值入口处的探寻/113

二、法治实体价值之一:权力的合理位置/121

三、法治实体价值之二:自由与法律/130

四、法治实体价值之三:权利与义务/140

第七章 法治形式价值论说/148

一、法治形式化原则的起源/148

二、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一:普遍性原则/163

三、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二:可操作性原则/169

四、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三:至上性原则/175

五、法治形式化原则之四:程序正义原则/185

六、法治形式化原则之五:法律组织职业化原则/190

第八章 法治状态剖析/196

一、法治的观念模式/197

二、法治的制度框架/207

三、法治的组织结构/219

四、法律秩序/230

五、法治状态的整合模式/237

下篇 法治:实证的分析

第九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模式的追寻/243

一、法治的胚胎:古希腊、罗马的法制发展/244

二、从“法”个人走向“法”国家:法国及欧洲大陆国家法治发展模式/252

三、传统与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63

四、“宪法主治”:美国资产阶级法治发展模式/272

第十章 新中国前三十年法制透视/282

一、新法制的初步预言/283

二、1949:新纪元/289

三、1954:伟大的奠基/295

四、1957:风云突变/304

五、1966:走向悲剧/319

六、1976:“拨乱反正”中的徘徊/326

第十一章 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与尺度/329

一、十年法制:反思的方法/329

二、十年法制:反思的尺度/338

第十二章 十年法制:法治进行曲/347

一、十年法制发展的契机/347

二、十年法制发展的目标:法治/361

三、十年法制的全方位拓进/383

第十三章 十年法制:法治发展中的冲突/397

一、冲突之一:传统法文化与法治发展的冲突/398

二、冲突之二:传统道德观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04

三、冲突之三:法的实效与法治发展的冲突/415

第十四章 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426

一、引言: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426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法治思想“突破”/432

三、中国近代法治思想的“突破”/441

四、坚守与坚持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452

结束语/457

附录 苏联人对法治的思考/458

一、法治国家思想的确立:法制思想的历史性转变/458

二、“惨痛的历史篇章”/462

三、苏共的“法治国家思想”/473

四、苏联法学家对“法治国家思想”的探讨/479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