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林莺(学名:Curruca nana),又称漠地林莺、亚洲漠地林莺、亚洲漠林莺,为科莺属的鸟类,体长约 11-13 公分,体重约7-11克。
形态特征
漠地林莺上体包括两翅的覆羽概呈沾灰的沙色,至下腰及尾上覆羽转为砖红色;小翼羽褐色,靠外侧的飞羽外缘以淡黄色的狭边,至内侧的飞羽几乎呈纯红褐色,而仅存褐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砖红色,具褐色羽干纹;最外侧的一对尾羽纯白,最外侧的第2对尾羽褐色,外及内翈先端白色,其余尾羽呈褐色而具砖红色的边缘。下体乳白色,两胁及尾下覆羽稍沾粉红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鲜黄色;上嘴褐色,下嘴棕黄色;脚淡黄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7-11克,♀7-9克;体长♂117毫米,♀115-120毫米;嘴峰♂9-12毫米,♀10-12毫米;翅♂56-61毫米,♀54-59毫米;尾♂49-53毫米,♀49.5-55.5毫米;跗♂19-20毫米,♀18-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荒漠林莺栖息于海拔300-1600米防护林带林缘灌丛、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灌木丛间,或仅有零散灌木或沙地植物生长的戈壁沙滩、裸露多石山丘和荒漠以及沙漠腹地极为干旱的草丛、柳灌丛、梭梭林等地。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塞拜疆、巴林、中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蒙古、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也门。
旅鸟: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马耳他、荷兰、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欧洲区)、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
中国
新疆(西部喀什、阿克苏市、若羌县、东部罗布泊地区、哈密市、北部准噶尔盆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繁殖鸟)。
生活习性
荒漠林莺是夏候鸟,每年4月中旬迁往繁殖地,9月末迁离。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常在灌木枝叶间飞来飞去、跳上跳下、忙忙碌碌地寻觅食物。飞行能力弱,不作长距离飞行,仅在灌木间作短距离飞行,且飞得很隐蔽,不易被发现。繁殖季节,雄鸟常站在灌木顶端不断鸣叫。鸣声似白喉林莺,但较凌乱,间杂有刺耳声及似百灵的颤音,叫声为干涩的吐气音"drrrrrrrrrrrr”,重音在"d”、音调下降、直至消失;也作颤抖的"chee-chee-chee-chee” 声。食物纯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鞘翅目,以及半翅目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荒漠、半荒漠的灌木上。巢呈杯状。主要由细的枯枝、枯叶和枯草构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植物纤维。巢的外径10-12厘米、内径5-6厘米、高8-13厘米、深5-7厘米。每窝产4-5枚卵,偶尔多达6枚。卵呈白色,缀以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6-18毫米×11.4-13.3毫米。早成雏由双亲共同育雏,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