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斯彭德
斯蒂芬·斯彭德(Sir Stephen Spender,1909年2月28日-1995年7月16日),全名斯蒂芬·哈罗德·斯彭德爵士CBE,是一位英国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创作主题涉及社会正义的缺失和阶级斗争,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斯彭德曾在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学习,并在1965年被任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诗歌顾问。他与戴·刘易斯、W.H.奥登和路易斯·麦克尼斯等人一同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诗人。斯彭德的作品在后期展现出更浓烈的主观色彩,并且他也是一位知名的评论家。1983年,他被授予犹他爵士队头衔。
人物经历
斯蒂芬·斯彭德出生于伦敦,父亲哈罗德·斯彭德是一名记者,母亲维奥莱特·希尔达·舒斯特是德国犹太裔的画家和诗人。他在伦敦哈姆斯特德的霍尔学校和沃辛的查尔科特学校接受教育。斯彭德与W·H·奥登结识,并由后者介绍认识了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1929年离开牛津大学前往汉堡包,并在柏林与伊舍伍德相遇。他还与路易斯·麦克尼斯、爱德华·阿普沃德和塞西尔·刘易斯等人交往,并与大卫·琼斯、威廉·叶芝、艾伦·金斯伯格、特德·休斯、约瑟夫·布罗茨基、艾萨亚·柏林、玛丽·麦卡锡、罗伊·坎贝尔、雷蒙·钱德勒、狄兰·托马斯、萨特、科林·威尔逊、艾利斯特·克劳利等人交往密切,特别是与布卢姆斯伯里小组的成员,如伍尔夫。斯彭德与美国作家威廉·戈恩合作,并与戈恩的前伴侣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格拉斯科一起前往印度旅行。他的小说《神殿》始于1929年的创作,直到1988年才出版。斯彭德在1933年被费伯和费伯的编辑托马斯·艾略特发现。他在维也纳生活期间,创作了赞扬1934年奥地利社会主义者起义的长诗《自由主义的前进;在维也纳》和反法西斯的诗歌剧《法官的审判》。斯彭德在1936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但不久后与之决裂,并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前往西班牙报道新闻。他的性取向一直备受争议,他的早年作品表现出对男性的爱慕。斯彭德与钢琴家娜塔莎·利特文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他们的女儿伊丽莎白·斯彭德曾是一名演员,儿子马修·斯彭德与亚美尼亚艺术家阿尔希勒·戈尔基的女儿结婚。他在艺术界也有深刻的联系,与多位艺术家如亨利·摩尔、巴勃罗·毕加索等交友。他的作品曾被艺术家弗兰克·奥尔巴赫选为与其诗歌配合的艺术作品。斯彭德于1982年与大卫·霍克尼合著了《中国日记》。苏联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为他创作了蚀刻作品《兄弟情》。他曾在美国的多个机构任教,并在1965年被任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17任顾问诗人。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经常访问康涅狄格大学,并在1970年至1977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的英语教授,后成为名誉教授。他于1962年被授予大英帝国指挥官勋章(CBE)。美国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曾在纪念诺曼底登陆40周年的仪式上引用斯彭德的诗句。
作品
诗歌——《静止中心》(The Still Centre)(1939年)、《废墟与憧憬》(Ruins and Visions)(1942年)、《奉献集》(Poems of Dedication)(1947年)、《存在边缘》(The Edge of Being)(1949年)、《诗集》(1955年)、《慷慨的日子》(Generous Days)(1971年)。
评论——《破坏分子》(The Destructive Element)(1935年)、《新现实主义》(The New Realism)(1939年)、《世纪中期的艺术》(Arts of Mid-Century)(1954年)、《现代人的斗争》(The Struggle of the Modern)(1963年)、《爱恨交织的英美情感》(1971年)。
其他作品——自传《世界里的世界》(World Within World)(1951年)、《年轻人叛变的一年》(The Year of the Young Rebels)(1969年)、《三十及其之后》(The Thirties and After)(1978年)、《中国日记》(1983年)、《日记:1939–1983年》(1986年);
自传性小说《神殿》(The Temple)(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