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马尾杉(学名:Phlegmariurus carinatus (Desv.) Ching)是石杉科、马尾杉属下的一种中型附生蕨类植物。其种加词“carinatus”意为“龙骨状的”。龙骨马尾杉的茎簇生,成熟枝下垂,枝较粗,枝连叶绳索状,叶螺旋状排列,但扭曲呈二列状。营养叶密生,叶片针状,紧贴枝上,强度内弯,基部楔形,下延,无柄,有光泽,中脉不显,坚硬,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藏于孢子叶内,不显,肾形,黄色。
龙骨马尾杉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以及日本、印度、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大洋洲等地。其生长环境为海拔0-700米的山脊、山谷、丘陵密林中石上或树干上。龙骨马尾杉味微苦,性温,有小毒,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形态特征
中型附生蕨类。茎簇生,成熟枝下垂,1至多回二叉分枝,长31-49厘米,枝较粗,枝连叶绳索状,第三回分枝连叶直径大于2.5毫米,侧枝不等长。叶螺旋状排列,但扭曲呈二列状。营养叶密生,针状,紧贴枝上,强度内弯,长不足5毫米,长达8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无柄,有光泽,顶端渐尖,近通直,向外开张,背面隆起呈龙骨状,中脉不显,坚硬,全缘。孢子囊穗顶生,直径约3毫米。孢子叶卵形,基部楔形,先端尖锐,具短尖头,中脉不显,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藏于孢子叶内,不显,肾形,2瓣开裂,黄色。
多回2歧状分枝,外形犹如马尾。叶较厚,质软,略有蜡质亮光。叶型有两种:营养叶呈线状披针形,长约4mm,宽不及1mm,锐尖头,螺旋状伏生于枝及分枝上,排列紧密,背面稍隆起;孢子叶呈矩圆形或类圆形,长约2mm,宽约1mm,基部平截,先端尾状突尖,背面主脉隆起。孢子囊肾形,黄白色,具短柄。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生药材鉴定】干燥全草青绿色,细长,多分枝,质柔软光滑,略有光亮,鳞叶排列紧密,不刺手,多无根部;如有根部残留,则可见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绵毛。以青色、干爽、长条者为佳。
【功 效】: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 治】:跌打损伤;肌肉痉挛;筋骨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
【别 名】:龙骨石松(《海南植物志》)、大千金草(《植物分类学报》)、大伸筋草、马尾千金草(广西壮族自治区)、裤带藤(广东省)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三类:一年蓬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层塔三醇(tohogenol),千层塔烯三醇(serratriol)及石松隐四醇(lycocryptol)等。
【功效分类】祛风除湿药;舒筋活络药;消肿止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