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辽祖州祖陵遗址

辽祖州祖陵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一个口袋形山谷中,距辽上京遗址约二十千米,是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之地。

辽祖陵从耶律德光天显二年建成,至天柞帝天庆十年金兵占领此地为止,逾一百九十余年。除入葬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以外,还附葬皇亲等重要的高等级贵族。伴随入葬及祭祀活动,辽祖陵的管理、祭祀建筑也相继增修,逐渐完备,形成体系趋于完整的太祖陵区。 

简介

石屋怎样建造,作何用途,一直是千古之谜。古道、古桥、祖山、龟山、辽墓阮翁仲、天梯山、木叶山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考古、探察、登山旅游。

历史渊源

辽祖陵祖州是契丹族辽王朝(公元916 年—1125 年)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的陵墓和奉陵邑。该地原是 辽朝皇室迭剌部家族世居之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高祖、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出生于此。辽太祖崩于天显元年(926年)七月。祖陵创建时间应略晚于上京城(神册三年,918年)。其陵园、奉陵邑等主要建筑在天显二年(927年)基本建成,随后太祖入葬。同时,在陵园外设置祖州城、天城军建置,专门负责祖陵的管理、护卫及祭祀等职能。应历三年(953年),太祖述律平崩,葬祖陵陵园。

祖陵建成后,成为辽代皇室祭祀的重要场所,每逢新帝登基及重要军国大事,辽帝均亲祖陵或祖州城致祭。辽与宋、西夏等国交好后,祖陵是各国使臣出访辽上京拜谒的重要场所。它在辽代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赵光义天显二年建成(927年),迄天祚乾统十年(1110年)致祭,辽祖陵沿用时间逾180余年。其间,除入葬太祖、皇后以外,还祔葬了一些重要的陪葬贵族。

建造格局

祖州城作为辽祖陵的奉陵邑,是辽祖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辽祖州城由外城和内城构成。祖州城平面为不规则五边形,呈西北、东南朝向。外城城墙长约600米,宽约350米。其中,西北、东北、东南三面城墙均呈直线走向,围合成长方形,各长约295、600、285米;西南侧城墙中部外凸,呈折线分布,北段长265米,南段长305米,全长约570米。外城城垣总长1750米,约合唐里3里多。

今城墙地上残存高度一般约3米,西北部最高达6米。底部宽约10米,顶部残宽约1-2米。墙体均系夯土版筑,夯层明显,多为黄灰夯土和小石子分层夯筑。从城墙断面看,有修补的痕迹,城墙内含炭灰。西北城墙尚存马面及西北部角楼遗址,突出墙体。城墙外有护城壕。

外城四面居中各存有一座城门,与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其中东门(望京门)和南门(大夏门)无瓮城。西门(掖山门)和北门(兴国门)据存有瓮城。

祖州城虽规模不大,但建有内城,内城主要的建筑是供奉太祖和先人的祖庙。以大夏门内的横街为界,祖州城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内城位于外城的西北部,是城内地势最高的部分。西北倚外城西北墙,东南距西北墙约295米处,平行设矮墙封闭外城,部分矮墙残高3-5米。

内城南门位于内城东南墙正中,正对外城东门内的大道。根据文献记载,此门应为内城南门——兴圣门。

石房子(又称祖州石室)位于祖州城内西北角的一处三级高台上。是祖州城内代表性建筑。石房子由7块巨大的花岗石石板构成。石室长6.7、宽4.8、高3.5米,方向为坐西北朝东南,和祖州城的方向一致根据文献记载,石室内曾置有白石人像,后遭毁弃。迄今对于这房子的研究较多,但仍无法统一对其功能与性质的认识,故称为神秘石屋。

历史价值

祖陵是辽代创建的第一座帝陵,并且只葬太祖耶律阿保机一帝。这与其它四处辽朝帝均葬多位皇帝的情况不同,也与同一时期宋陵的多陵组成的规划情况有别,充分体现了祖陵在辽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祖陵是一座绝对独立的帝陵。

辽祖陵在继承关中十八唐帝陵的基础之上,在陵园设计、陵寝及祭祀建筑安置上作出了改变。陵园以环形山体围合,代替夯筑墙体,使陵寝所在更为封闭,祭祀性更强。太祖陵寝独立居于陵园内北部山岭,地处园内高耸居中之位。陪葬墓分布在太祖陵前后各山岭间。陵园主要的祭祀建筑均位于陵墓的左前方(东南方位),各成群组。这些独特的安排方式体现了辽代前期帝陵和高等级陵园的特点,及其在以汉制服务契丹礼仪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转变。开启了辽代独特的帝陵陵园规制,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

祖陵及祖州对研究契丹辽朝早期的社会变革、民族交往、宗教信仰、军政制度、民族风俗、丧葬习俗、建筑风格等众多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依据和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网.2022-03-2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