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天门市花鼓剧团

天门市花鼓剧团成立于1954年,是湖北省建团最早的花鼓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0多年来,剧团一直致力于花鼓戏剧种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花鼓戏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剧团曾三度进京,两次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打连厢》、《绣荷包》、《水乡情》、《飘失的蓝印花》等优秀传统戏和创作现代戏,分别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简介

天门市花鼓剧团,前身为天门复联楚剧团。1953年,著名艺人沈山主演的《打莲湘》、《绣荷包》作为天门花鼓戏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花鼓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一次登上了首都大舞台,并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首都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5年,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天沔花鼓剧团”,沈山被选为第一任团长。之后,原荆州市仙桃市潜江市洪湖市监利市等县先后相继成立了县级民营公助专业腰鼓剧团(后改为地方国营)。1956年,省戏工室派吴群来天门天沔花鼓剧团,为花鼓戏配上了弦乐伴奏(花鼓戏原为帮腔加锣鼓),古老的花鼓戏获得了新生。此后,天门花鼓剧团排演了第一台现代花鼓戏《两兄弟》,在大型神话剧《张羽煮海》中第一次配置了灯光和布景,为剧种的提高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花鼓戏剧目生产和演出逐渐繁荣起来。经过整理、改编、移植、创作的剧目《打莲湘》、《双撇笋》、《招郎》、《斩经堂》、《站花墙》、《借牛》、《拦花轿》、《夺印》等先后参加省、地组织文艺汇演,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上演的剧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了二百多个。中央和省领导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张体学等曾观看过花鼓戏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花鼓戏在全省戏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在湖北省内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鼓戏又焕发出了新活力。1981年,荆州花鼓戏改名为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剧团易名天门荆州花鼓剧团,荆州市成立了荆州花鼓戏学会,天门县著名花鼓戏老艺人沈山任会长。学会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讲习会,各地花鼓戏名老艺人和部分专业戏剧工作者汇集荆州,对花鼓戏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挖掘整理,会上还组织了天、潜、沔等县花鼓剧团的青年演员学习各行当的代表剧目,有力地提高了青年演员们的表演艺术和理论知识,这次讲习会对花鼓戏剧种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979年,将天沔花鼓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花墙会》。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向国内发行、放映,使花鼓戏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银幕,从此,荆州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地方小剧种之一。《花墙会》也成为了最能体现天沔花鼓戏传统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经典保留剧目。天沔腰鼓剧团通过该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仍活跃在江汉平原的花鼓新秀,如:胡新中、胡想英、彭云娥、熊惠敏、温晓蓓等。这些新秀为天沔花鼓戏剧种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天门荆州花鼓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喜剧《水乡情》应邀赴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及戏剧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看戏后在贺词中写道:喜滋滋、“水乡情”、活生生、盛日新景;怪不得、个个叫“好”、个个说“行”、真“行”。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在看《水乡情》后欣然题词:源流百年花鼓戏,面貌一新水乡情。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也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2006年,配合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申报荆州花鼓戏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将剧团的经典选段整理排演,录制了首张“天门花鼓戏精品唱段集锦”大碟。2008年,剧团招收31名学生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实行5年制花鼓戏大专班学习,剧团派指导老师跟班教学,这一举措解决了剧团演职员工青黄不接的现象。2008年首届湖北地方戏曲中国艺术节展演,夏禹昭、李明星表演的《楼台会》分获表演类一、二等奖;熊惠敏、彭云娥表演的《站花墙·站墙》分获表演类三等奖;剧团获优秀演出奖。2009年剧团将《花墙会》、《断臂姻缘》(上、下本)、《状元与乞丐》、《香魂恨》、《秦雪梅》拍摄成光碟,并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历年来分别对剧团演出进行了转播和大量报道;1980年传统花鼓戏《花墙会》被拍成彩色电影,发行海内外。迄今为止,剧团日常上演剧目3000余台,演出10000多场。剧团排演的剧(节)目先后参加全国、省、地汇演获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省级金奖、银奖数十项。2004年剧团进行了体制改革,改革使剧团事业发展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剧团每年上演剧目近40多台,年平均演出场次220场,服务观众近80万人次,2010年参加湖北省第九届楚天文华奖戏剧汇演暨荆州花鼓戏中国艺术节,大型荆州花鼓戏《茶缘》

,获得9个奖项。目前,剧团现有演职员工42人(其中:二级演员、演奏员6名,三级演员、演奏员30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创作、编排、策划、演出传统曲和各类型综艺节目的多元发展、充满活力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市腰鼓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比赛优秀演出奖,被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授予第八届湖北戏剧“牡丹”奖组织工作奖。

2010年,市花鼓剧团拍摄制作的《花墙会》、《香魂恨》、《断臂姻缘》等5台大型花鼓戏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创作29集电视连续剧《天门人闯天下》(暂定名),正在为拍摄作准备。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60余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参考资料

天门市花鼓戏剧院.荆楚网.2024-01-0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