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质与量的战争:透视中国品质的真相与未来

《质与量的战争:透视中国品质的真相与未来》是一部由杨钢于2010年创作的图书,作品不仅重点解决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也为“中国制造”如何领跑世界提供了系统、详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杨钢,博士,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院长、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质量学院副院长、“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享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美誉。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影响中国教育培训界十大领军人物。

主要著作包括:《零缺陷大道》、《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无陷》、《零缺陷漫画》、《质量无神》、《质量无惑》、《质量无敌》等;主编并翻译出版了《克劳士比经典译丛》和《质量管理经典译丛》等大型系列丛书;同时出版发行了《零缺陷管理之道》、《质量不花钱》、《零缺陷管理:现代质量经营新思维》、《对话质量管理》、《质量经营》等音像制品。

现场服务过的主要客户包括: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工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石油、中石化、辽河油田中国电信集团海尔联想集团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紫光集团同方股份、美的、格力电器上汽集团上汽大众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安集团、神龙汽车、嘉陵集团、许继集团、中国中车集团四方、株洲机车万科集团博时基金、英格索兰、中远海运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股份公司松下电器、三洋、羽西科蒂、约翰迪尔、新华肯孚、华润轻纺、大亚湾核电站TCL科技康佳集团用友网络、东软飞利浦医疗、华为、罗氏(中国)、拜耳集团、安利(中国)等。

内容简介

《质与量的战争:透视"中国品质"的真相与未来》不仅重点解决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也为“中国制造”如何领跑世界提供了系统、详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质与量的战争》代表了中国质量界的最高研究成果,是中国企业提高质量竞争力,打造“中国品质”的必读教材!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

《质与量的战每》一书,从“三鹿事件”写到“丰田危机”,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写到“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再到“中国质量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与真相,帮助我们系统分析了制约“中国品质”的种种主客观原因。同时,《质与量的战争:透视"中国品质"的真相与未来》也通过解剖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质量迷思”,使我们认识到“质量”不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更是一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必由之路。

媒体评论

杨钢《质与量的战争》表明:克劳士比的“零缺陷”已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零缺陷”。理论与中国品质实战的整合,成就了杨钢,成就了中国。只有学贯中西古今的思想家,才能引领风搔

——蒋教平 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副部长

创造“中国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命题,但又十分紧迫地摆到了现实面前。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从观念和行动上坚守质量底线,尽力消除还存在的质与量的巨大落差,顺应“质量世纪”潮流。还质量以真实面目。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很值得一读。

——承文 航天科工集团集团副总经理

做了二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我从不怀疑约瑟夫·朱兰大师“质量世纪”的著名论断,但行进的脚步却不自觉地印在十字路口。杨钢博士的新著《质与量的战争》,用丝丝入扣的笔触对“中国品质”的真相和未来进行了深刻地透视

——马智宏博士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船务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杨钢博士的著作使我们深刻洞析了数量思维的代价与质量成本的真谛,他的理论宛如中国企业质量革命的天火,必将引燃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创建中国品质未来的轰轰烈烈的中国质量革命!

——蒋锡培 江苏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中国零缺陷第一人”,杨钢先生不仅用他独具的洞察力对中国企业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质量解密,更用他深厚的中西文化涵养,饱含“古道热肠”的文字,滋润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田。

——王文京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目录

推荐序一1

推荐序二3

自序1

引子

第一部分 梦想与现实:“中国品质”的现状与省思

第一章 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世界

面对危机的思考

大师也沉默

我们没有质量基因吗?

如果孔子来经营“三鹿”

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是谁害死了“三鹿”?

“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

“零缺陷缺失症”

政府监管的“迷失时期”

中国质量”的先天缺失

商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第二章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

“中国制造”的蜕变

奥运会与“中国品质”的盛宴

变革——“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

面向春光,结束质量的“冷战思维”

扛起“品质”的大旗

零缺无陷

我思故我蠃:超越梦想,一起飞

第二部分真实的谎言:“质”与“量”的博弈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质量现实

“不就是一道划痕嘛!”

一道划痕的故事

不同公司对故事的不同反应

经理主管应该在胸前戴一个什么牌子?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

“质量永远第一”

说、做与“关键时刻”

走出质量的迷圈

新工厂与旧习惯

寻找企业的“长生不死药”

质量与“零缺陷”管理的力量

中国企业的“长生不死药”

第四章 战争的本质

数学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分野

0和1并非数字游戏

大师的焦虑

世上本无路

你在用什么思维思考质量?

一支笔的现场试验

“快乐返工”

丰田汽车的发现与答案:我们真的没有质量基因吗?

“是”与“非”的抉择

说“No”的三种后果

质量人的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品质的迷思:“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五章 为什么大家“熟视无睹”?

走出迷途

为什么大家“熟视无睹”?

质量管理的思维定势

质量管理的挑战

“化友为敌”

究竟是谁的错?

怎么成了“三等公民”?

究竟是敌是友?

岂能本末倒置?

“化简为繁”

“易经”在血液里流淌

技术与艺术

为什么QCC变成了“去吃吃”?

“以控为管”

“真实的谎言”:管理是什么?

“管理”与“服务”

罚与奖的奥秘:“管理”和“控制”

“以刚克柔”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阴阳五行”图与“PDCA循环”:管理的定势与定则

第六章 原来是月亮惹的祸

大师的忧虑

“管理资本的力量”

不能“借尸还魂”

暮然回首

成本与代价的思考

老国企:倒过来读书

品质与品牌

教室里的风暴:质量文化的变革

“高培楼101号”:管理者的承诺

卢萨卡的中日形象

成为“福布斯”的明星

当质量遇到成本:为什么高管总是“叶公好龙”?

对待质量成本的态度

“质量成本”为什么很难成功?

质量管理的“两张皮”:“都是月亮惹的祸”

“质量意识”的背后

抓质量与“搞运动”

质量意识如何养成:宝马螺丝钉的故事

形成“人人会算PONC值”的氛围

第四部分新的赢家画像:“中国品质3.0”解决方案

第七章 揭示“品质”的真相

任督冲脉与人中:企业的生命系统

发现了“产品价值”的奥秘

质量管理的“堰塞湖现象”

“红绿灯”与“梦游”:揭示质量的本质

“梦游”中的航天质量

给头脑做“5S”

“红绿灯现象”的背后

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方向盘”

开车上路:责任到位

确定角色:为什么不能关机一个月去度假?

“一把火”与“三个代表”: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

打造你自己的“铁营盘”

耶鲁大学引发的思考:发现“永续成功”的秘密

附表:组织健康状态的评估表

龙飞凤舞:从源头抓起

“承诺”的力量

画出一条“品质竞争力曲线”

美国小伙谈“品”论“质”

汽车大战中的“珍珠港

“蚊蝇策略”:品质决定价值

放弃“阿庆嫂的心态”

第八章 质量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品质时代”的进程

“美国品质”的1.0时代

“日美品质”的2.0时代

“中国品质”的3.0时代

“中国品质”的药方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

中国质量人才培养的窘状

“中国品质”的质量人才培养策略

“中国品质3.0”实践者的画像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从“破落地主”到行业标杆

一个银行家的觉醒

如何成为真正的质量人?

一份“推行零缺陷管理的建议”

SAIC的零缺陷之路

结语 未来之战:上演历史最动人的一幕

丰田汽车的“质”与“量”之战

成与败的抉择

欢迎进入“中国品质3.0时代”

参考资料

质与量的战争 (豆瓣).豆瓣.2021-08-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