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小簕竹

小簕竹(学名:Bambusa flexuosa)为禾本科竹属下的一个种。其竿高6—7米,直径3.5—6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小簕竹多生于丘陵地上或低山的山脚下。

形态特征

小簕竹秆高4~12米,直径3~6厘米;节间圆筒形,无毛或近无毛,秆下部箨环下有一圈浅棕色刺毛;秆壁较厚,秆基部近实心。秆箨迟落;箨鞘顶端弧形凹陷,两肩具三角形尖头;箨耳细小;箨舌高2~7毫米;箨叶直立,三角状披针形,基部窄于箨鞘顶部。其分枝低,枝条簇生,下部单生,枝条的小枝有时成短刺,常每节3刺,呈“个”字形张开;小枝具8~11叶,无刺;叶披针形或窄披针形,长4~10厘米,宽0.7~1.3厘米,两面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5对。笋期5月下旬至9月。

分布范围

在中国,小簕竹一般产于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海南省等地。

生长环境

小簕竹多生于低山丘陵、山麓、旷野、村边。

主要价值

在中国华南农村里,小簕竹多被栽培作为围篱、防风林;其竹材坚韧,可做扁担、脚手架

参考资料

小簕竹.植物智.2024-08-1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