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是由苏联植物学家和农学家N.I.瓦维洛夫环形山提出的理论,该学说根据地球上栽培植物种类分布的不平衡性,将种类异常丰富、存在着大量变异的几个地区命名为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高。

学说的形成

作物起源问题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作物起源始于瑞士植物学家A.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的工作。他在1882年发表的《栽培植物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最初驯化植物的地区可能在中国、亚洲西南部和埃及至热带非洲等地。瓦维洛夫受到德堪多的影响,自1920年起,组织了一支大规模的植物远征采集队,前往全球多个地区进行考察,采集了大量作物及其近缘亲属的标本和种子。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瓦维洛夫环形山发现了物种变异多样性分布的不平衡性,进而形成了作物起源中心的概念。

主要内容

特征

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指出,最初的起源地为原生起源中心。当作物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可能会形成由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次生起源中心或次生基因中心。他还发现了一年生草本作物间的遗传变异上的平行现象,并将其称为“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将作物分为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两类,后者是从与原生作物伴生的禾本科杂草中分离出来的。

8个作物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环形山在1926年提出世界上至少有四个作物起源中心,之后经过更多的考察和分析,他在1935年提出了八个作物起源中心,分别是:中国-东部亚洲、印度-热带亚洲、中亚、西部亚洲、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区域、埃塞俄比亚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以及南美洲。他认为这些中心在古代由于地理障碍各自发展,拥有大量的宝贵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

发展

随着作物起源研究的深入,瓦维洛夫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R.哈伦提出了作物起源和变异应结合空间和时间因素来考虑,并划分了五个类型。齐文和茹考夫斯基在瓦维洛夫环形山的基础上,扩展了起源中心的数量和范围,提出了十二个基因大中心。他们强调,这些中心不仅包含原生起源地点,也包括次生起源地点。

总结

俄罗斯学者茹科夫斯基提出了超过一百个作物物种的地理基因小中心,并认为这些小中心对于作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他将瓦维洛夫的八个多样化变异中心扩展到了十二个大基因中心,涵盖了所有的作物基因种类。荷兰学者泽文也将这些中心称为多样化变异区域。这些中心的名称虽然有时以国家命名,但实际上是以起源作物多样化类型的分布区域为基础的。

参考资料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知乎.知乎.2024-11-11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知乎.知乎.2024-11-11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pptx-人人文库.人人文库.2024-11-1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