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白马寨村

白马寨村原名塘,是中国丰城市下辖村,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 年),位于丰城市张巷镇西南部,距张巷镇5千米,是丰抚丰张公路交叉点,交通极为便利。

白马寨村的气候与丰城其它区位接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5.3-17.7摄氏度,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摄氏度的日数年平均为27.9天,日最低气温少于或等于0度的日数年平均为23.4天。全年日照时数1935.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52.1毫米,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无霜期274天。

白马寨地势平坦,水系较完整,从街巷空间格局来讲,整个空间依据“八卦图”精心设计而成,巷道由一门楼发起,又由一门楼结束,彼此呼应。白马寨村中间核心区较密,四周相对较疏。白马寨村坐东朝西向,建筑肌理整齐。村中街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巷道体系。白马寨村核心区以清代建筑为主,其中主要传统建筑有:静观物表、青阳秀、施于有政、清辉远播/慎其独也、知若勤哉、兰启瑞等,都具有典型江西省特色的传统民居风貌,平面形式大多为一进或两进,建筑营造工艺也独特出色,建筑正面檐口与墙体相连,檐口挑出极少。侧面山墙有一至二级马头墙,建筑基础多用三至四级斗砌麻石勒脚,以解决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问题,坐向独具一格,均是东西向,村落西部的北屏禅林更是盛极一时的佛法胜地。古井、古树、池塘等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滋养着白马寨一代代的发展,都是村落重要的环境依存。

锣鼓、岳家狮、挂联剪纸、正月初一开财门等都是白马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不仅是白马寨当地村民数年来的生活写照,更是白马寨伟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白马寨村自古人文兴盛,杨应祥、杨祖兰等都历史名人都曾担任过朝廷要职。2013年8月26日,白马寨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历史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杨辂三世孙延规公的第七世孙杨少五郎名桂,携家由吉州吉水杨庄村迁居丰城白马山下,筑室港北梨树下(现战备桥头),此乃白马寨杨家始祖。

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杨应祥仕于朝廷,向皇上献图展示家乡,皇帝御笔亲点,遂改名为“上点村”。

清朝时期,当地官员以“上点”有感恩明朝之意,强行恢复白马寨村名。

民国时期,再度启用“上点”村名,并设立“上点乡”,辖十六保、一百二十七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再度恢复白马寨村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马寨村位于丰城市张巷镇西南部,东经115°53′,北纬28°06′,距张巷镇5千米,是丰抚丰张公路交叉点,距抚州59千米,离丰城15千米,白马村委会驻地。东起肖全根住房,西至丰抚公路,南临白马粮站,北靠白张公路,与杜市、桥东、石滩等镇交界,村域面积4.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马寨村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整体上相对比较平整。

水文条件

白马寨村北边有槎溪河切村而过,南边则有腰带河,现河流格局已被破坏。

气候条件

白马寨村的气候与丰城市其它区位接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5.3-17.7℃,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年平均为27.9天,日最低气温少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平均为23.4天。全年日照时数1935.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52.1毫米,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无霜期274天。

自然植被

白马寨村内部古建筑群区绿化相对较少,仅有部分院落人工植被,村落周边零散的分布一些植被及古树,在村庄入口处有道路两边有成长较好的杉木

“北屏禅林”寺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樟,腰围12.6米,从地面基部开裂直达中段,形成一个巨大的树洞万寿宫内有500余年大樟树一棵。另在村中还有多棵上百年的古樟,如白马庙附近的及老祠堂附近的古樟。

村落特色

空间布局

白马寨街巷空间格局依据“八卦图”精心设计而成,巷道由一门楼发起,又由一门楼结束,彼此呼应。白马寨共有46条街巷纵横交错,曲折迂回,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巷道体系,这些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短的只有几十米,宽的可以两个板车并行,其两侧多有高大的建筑物山墙。巷道与建筑两侧的山墙形成鲜明的“高墙窄巷”白马寨村巷道空间形态。

在空间形态上,白马寨村中间核心区较密,四周相对较疏,坐东朝西,建筑肌理整齐,整体布局受风水思想影响很大。

风水文化

白马寨村的“以歪代歪、以斜辟邪”的风水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于古民居建筑群中,形成“歪曲道"的建筑风格。明代名宦杨应祥是白马寨风水文化的创造者。他根据”风水学说",按照村基“龙脉”、水系走向及八卦图演变程序等对白马寨村建设进行设计、规划和布局。

白马寨村风水文化的主要体现有:一、全村设置的64条巷道,隐含八卦图中64卦象,寓意“聚财”;二、房屋均为东西向,南北开有正门或侧门,寓意“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方进财”;三、每栋屋的门、梁都雕有八卦图,寓意“玉貔貅”;四、村基地脉的发祥地是以村东首凤凰山地势的走向而确定,此分界线地比两旁略高一至二尺,按风水学讲即是“龙脉之脊”,不能破坏,只能沿“龙脉之脊”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五、利用村南村北两支蜿蜒之水作为“腰带水”,寓意"腰缠万贯”;六、状如半月形的前塘期望起到学官沙池的象征作用,寓意“文人发达”。

经济社会

人口

2012年,白马寨村总人口18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600余人。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白马寨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588人,常住人口2588人。

经济

白马寨村以水稻种植、木材加工业、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

2012年,白马寨村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水稻为主,农民人均年收入7600元。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白马寨村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627元。

主要景点

北屏禅林

北屏禅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白马寨西首,坐北朝南,它背靠长港,面对池塘,视野开阔,地势独特。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是集庵、庙、宫为一体的建筑群落。

润挹香泉

润挹香泉始建清代,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门上有红石雕刻匾额,牌坊式一字门,青砖,木质梁柱,二进二天井,二大门,前门有前院封闭,从侧大门进出。

瑞霭关西

瑞霭关西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红石雕刻牌坊式一字门,青砖墙,木质梁柱,曾有二进,现只留前进,后进经过改修拆除。

鳝堂遗徵

鳝堂遗徵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青石雕刻八字门,水磨青砖,木质梁柱,四方立柱,此房两个天井,麻石铺地,室内有立柱108根。

诒谋大启

诒谋大启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597平方米,大门为青石雕刻八字门,水磨青砖,方型立柱,此房有三板,瓦下有板、楼板、倒板,整个楼板平整,堂中、两间、两厢、前后一般高低。

历史文化

节庆活动

正月初一开财门:开财门,即农历“元旦”、今称“春节”时,第一次打开门户。旧历书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

元宵节放花灯

元宵放花灯:正月初七一过,丰城市民间安宗教派别在聂氏宗祠里扎花灯(扎舟)打号。一直到元宵,家家户户都要到祠堂送五谷,烧纸钱,五谷放进彩灯竹蔑扎成的舟里,宗教祠堂里堂鼓轰鸣,灯火辉煌。

端午节: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有插薪艾、挂蒲的习惯。传说艾为旗,古又叫“旗艾”;另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野艾蒿插于门,驱毒气。菖蒲,又名“剑水草”。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节,挂于门户,以示家人健康时盛之意。

四月十八划龙舟:端午节前的四月二十八日,龙舟下水,各地都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杀猪宰羊,打开聂氏宗祠门做划龙船酒,每家每户的壮年男丁均可参加。“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这是丰城市划龙舟活动的集中期,除各自在自己村里湖塘进行外,还串村、串镇进行交流活动。

祭祀崇礼

清明节“挂清”是白马村最典型的祭祀活动。民间各氏族或亲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有祭品,即鸡鸭鱼肉等,叫“盘符”。配备好香、烛、纸、爆和纸旗,聚集亲属同到祖宗坟墓,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述报答意愿。此时,老辈叮嘱小辈,不要忘记前辈亲友葬地,要缅怀死者在生品德、恩典,并永远铭记在心等。

扫墓完毕后,到聂氏宗祠会餐。大部分地区吃“米鼓”,即“水银子”食用野菜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有的宗族清明节还会买猪肉,按学历等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两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婚丧嫁娶

婚房布置

白马寨沿袭了丰城的旧式嫁娶,历来是没人撮合,父母做主,同姓不婚。嫁娶的形式有:接“八字”,合“八字”,压“八字”,议彩礼,下定,择吉请期,纳彩和迎娶等过程。男方接到女方用大红纸以干支书写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后,须将其压在神上的香炉底下,默默祈求神灵鉴别好坏。如果三天内家中未出事故,才合八字。八字合上了,则订婚,先以肉、面、饼和金耳环、银手镯压八字,然后议彩礼。彩礼议成,下定。男方择定迎娶日期,备肉面送请女方认可,这叫“请期”或“准日子”准了日子,过足了彩礼,礼足人归,然后按约定定日迎娶。新娘出嫁前,娘家要“起嫁”。其母亲须坐在女儿床沿上叮咛儿女出嫁后持家为人之道。新娘上轿,头遮红罗巾,脚不能踩地,要由兄长或舅父抱其上轿或上车,不能回头顾盼。这时,其父亲安坐正堂家中,母亲安坐床前,说坐镇财气,使财气不会被女儿带走。如果两支迎亲队伍在路上相遇,新娘必须迅速站起,站的速度、高度超过了对方,就算占了优势,婚后生活就幸福。花轿到了男方家,由新郎掀开轿门,将新娘牵引下轿,拜堂,抱入新房。婚后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叫“回门”或叫“归宁”,但不能住宿。自此始,女子就不在娘家过年过节,不能在娘家与丈夫同床共眠。

匾额文化

白马寨村现存的125栋古宅,几乎栋栋都有匾额,门首有石匾,宅中堂有木匾,总数达135块之多,其中:门首石雕匾额122块,中堂木刻匾额9块,木刻对联4副,木刻店坊招牌2块。这些匾额的字体则百花齐放,各不雷同,常见的有行、草、隶、篆、楷,还有钟鼎文。草体有小草、狂草,篆书有大篆、小篆,楷书也有颜、柳、欧、米诸体。这些匾额文大多出自《四书》《五经》和《后汉书》等,匾意有显其功名,述其家族渊源、示其治家修身齐家、盼其家庭事业兴旺发达、祈其古祥安康以及、怀念之辞等等。白马寨匾额文化是白马寨特色之一。

商帮文化

明朝末期,白马寨人均耕地只一亩有余,迫于生计,白马寨人开辟了一条经商之路。白马商帮在清乾隆(1736-1796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属明清时期江右商帮。白马商帮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在贵机铜仁和湖南常德遍设钱庄当铺,其影响逐渐渗透到当地各个经济领域。白马商帮热心当地公益事业,捐款铺路修桥、赈灾等。

白马商帮以超前的创业理念、完善的创业机制和庞大的创业规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白马商帮在创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创新、进取、实干、团队精神和诚信、和谐意识,是其在两百多年创业历程中给后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物产美食

特色物产

美味美食

白马寨狗肉

白马寨狗肉有“到白马不吃肉白到”之说,其炒、煮、蒸、焖等烹调技艺独特、技术高超,红烧狗肉、白切狗肉以其色彩光润、肉嫩清香而不腻闻名,在白马寨不同的宴席座上席都有严格的讲究,表现出本地化的酒文化。

民间加工的食品有米粉、麻糍年糕麦糕、花饼、冻米糖、豆酥、薯条以及米酒臭豆腐、盐菜、萝卜干等。

回饼:始于清代末期,采用精白面粉、白绵塘、精菜油上等猪板油和芝麻做原料,加上深山泉水和精工烘焙而成,产品甜香可口,既酥又脆。1984年12月,参加丰城市糕点评比会,获优质产品证书和奖金。

荣誉称号

旅游信息

入村路线

白马寨对外交通主要是丰城至抚州的省道,车程20多千米,约20分钟车距。村内有一连接其他村镇的乡级公路,距张巷镇30千米,约半小时车程。

村内导览

白马村文物古迹旅游路线:

一、父子符卿坊—香泉井—润邑香泉—五坊井—伊洛传薪—五子别墅—太华留云—隐蟠家塾—通奉第—进士第—科甲第—1号宅。

二:应宿—伊洛传薪—五子别墅—太华留云—隐蟠家塾—通奉第—诒谋大启—杨祖兰宅—进士第—科甲第—润邑香泉—香泉井—青云第—关西三宅。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白马寨村.2024-03-20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3-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