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心理现象,又可称为人质情结,是指受害者在被囚禁的过程中与加害者产生情感联结的现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名字起源于1973年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人质劫持案件。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到职场下级职员、政治派系操控的人民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产生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绑匪给人质营造了一种避无可避的恐怖气氛,使人质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被杀;二是绑匪会在人质已经绝望的情况下,给人质一些小恩小惠,让人质觉得绑匪还不至于凶狠至极,从而对其感恩戴德;三是人质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得到信息和情境的变化皆来自于绑匪,思想被绑匪导向;四是人质有一定的“习得性无助感”,始终认为除了顺从,他们无处可藏、无路可逃。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大多数受害者表现相似,具体表现为:对加害者的处境产生同情、对加害者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希望与加害者共同生活、与加害者结盟并协助其逃脱等。

当患者的病史及症状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时,可进行心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受害者认识自己,发展受害者个人潜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不轻易屈服于现实。同时了解加害人的软肋并发起自卫性反击,建立限制加害人作恶的制度。该症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在患者对心理医生的信赖及配合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能够治愈的。在该症状治愈之后,可以定期到心理门诊就诊,可6个月复查一次。

起源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歹徒举手投降。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其中,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情激起了媒体和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认为四名人质与绑匪产生感情,是一种认知紊乱的表现,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境下,人质为了求得生存,与绑匪之间形成了一种顺从、忠诚的感情,并将其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主要病因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产生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绑匪给人质营造了一种避无可避的恐怖气氛,使人质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被杀;二是绑匪会在人质已经绝望的情况下,给人质一些小恩小惠,让人质觉得绑匪还不至于凶狠至极,从而对其感恩戴德;三是人质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得到信息和情境的变化皆来自于绑匪,思想被绑匪导向;四是人质有一定的“习得性无助感”,始终认为除了顺从,他们无处可藏、无路可逃。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个基础心理学理论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当个体遭到外界事件刺激后,会迅速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便个体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当受害者收到性命威胁等重大的事件时,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会认同施害者的权威性和地位性。在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人质因为恐惧、害怕,存活受到威胁,人质就会将绑匪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绑匪的安危视作自己的安危,帮忙出力,反过来把解救者当成敌人。

需求层次理论

当受害者在被困、生命受到威胁时,无法在基础需求层面得到满足,会产生对情感需求的满足。在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人质存活受到威胁,人质容易对绑匪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情结理论

受害者在被困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施害者再通过暴力和施惠的方式,会使受害者产生两种极端的情绪。在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人质与外界隔绝,没有逃跑的可能,自己的生死操控在绑匪的手中,绑匪若再施以小小的恩惠,借以辞色,便会换来同情。

MBTI人格理论

受害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判断善恶事情上出现了偏移,受到情感的影响,误以为施害者的行为是正确和合理的。

症状

典型症状

其他症状

受害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也会因为事件案例的不同、受害者及施害者的人格特征、外界因素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就医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属于心理障碍,不同于易察觉的躯体疾病。一旦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均需要及时就医。特别是在患者受到生命威胁、绑架等重大事件后,建议立即至心理科就诊,早就诊、早治疗。

就医指征

当患者经历过害怕或者是见过使自己害怕的东西以后,心里产生波动时应及时就诊。

当患者在受到生命威胁、绑架等事件的情况下,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经常产生一些认为施害者是正确的这样的错误想法时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如果患者出现恐惧、害怕,以及同情和帮助施害者等表现,应优先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如果除了心理状况不良外,还有身体的不适,可以至内科门诊就诊。

检查诊断

心理测试量表

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量表或问卷进行检查,通常分为自评部分和他评部分。心理测试检查可初步了解受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偏离心理健康标准,需要进一步面诊和心理治疗。

头颅CT或脑电图检查

可以做一下头颅CT或者是脑电图检查,排除患者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诊断标准

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或认同感,甚至出现帮助加害者的相关举动。

治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以心理治疗方案为主,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得出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必要时加上镇静类的药物帮助患者平复情绪。此外,自我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支持也十分重要。

治疗周期

如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在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下,一般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目前无确切治疗周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

心理治疗

当患者的病史及症状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时,可进行心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受害者认识自己,发展受害者个人潜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不轻易屈服于现实。同时了解加害人的软肋并发起自卫性反击,建立限制加害人作恶的制度。

其他治疗

自我调节

除了医生所给的心理治疗外,患者也需要自己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逐渐矫正对施害者的错误情感和认知。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包括心理上的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及沟通疏导等,让被害者感受到家庭的存在。

饮食调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对饮食没有特殊的宜忌,但可以适当进食新鲜食物、补充维生素、多饮水来帮助调节自身心情。

护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包括人际交往,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同时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也能帮助疾病的恢复。

日常护理

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改善症状。

心理护理

人际交往

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接触正确的人际关系,矫正错误的认知方式。

正确的认知观

可以通过网络、书本等接触正确的信息,产生正确的认知,矫正施害者给予受害者的错误认知。

特殊注意事项

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准时至医院就诊,避免错误情感和症状的反复出现。

对于受到生命威胁、绑架等重大事件的患者,除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外,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心理疾病,所以均建议及时至精神科就诊。

预后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在患者对心理医生的信赖及配合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能够治愈的。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治愈之后,可以定期至心理门诊就诊,可6个月复查一次。

预防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

早期筛查

对于日常生活压力过大、心理状态不佳、有消极负面情绪、过于依赖他人的人群可以至心理科完善心理相关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建议心理状态不佳、有消极负面情绪等情感状态的人群至医院心理科就诊,在不良心理状态发展为心理疾病之前就进行干预,避免发展为心理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训练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在特殊情况发生时,才能够理性而正确的面对。

参考资料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剖析权力与情感的隐秘联系.人民网.2024-08-09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来医生.2024-03-24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医联媒体.2024-03-2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