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太和经济开发区

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成立于1987年7月,原是经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与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项目。1995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太和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3月,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目前已成为太和县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太和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3.21平方公里,行政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9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社区。近年来,开发区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太和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徽商最佳投资区域”等称号。2012年在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综合评比中排名12位,位于皖北省级县办前三强,连续三年在全市园区综合评比中位居前列。

地理位置

太和经济开发区(全称: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位于太和县城北部的新城区,南洛高速公路、漯阜铁路、105国道、308省道贯穿其中,东临东深高速,西靠河码头,距大京九三堂站仅20公里,离阜阳市机场、阜阳火车编组站仅40公里,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全程高速)仅三小时里程。

基本简介

简介

太和经济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建区以来,累计投入4亿多元,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已达到“五通一平”,基本适宜各类投资的要求。2009年开始,随着“四路”开发和“四纵二横”路网的陆续启动建设,基础设施框架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个道路四通八达、管网配套齐全的产业新区已初现雏形。

开发区依托医药商贸、农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规划布局了医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及食品生产、林产加工、机械设备、新型材料、高科技术等主导产业园。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已建成5.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8家,已竣工投产93家,吸纳万余人就业,年工业产值近30亿元、税收超7000万元。拥有悦康集团、上海华源安徽仁济制药、太和东盾木业、即发瑞泰服装、南源织造、一帆香料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医药生产及配套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及食品生产、林产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太和经济开发区,放飞梦想的乐园,投资兴业的热土。凭藉地处东西结合部、南北过度带的区位优势,秉承热情诚信的服务理念,蓄势腾飞的太和经济开发区正向“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健康严业之部”、“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中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阔步迈进。热城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开发区投资兴业,共筑财富大厦,共创开发区美好的明天。

功能定位

1、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立足于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和太和县县产业优势,依托太和全国性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建设国内重要的医药基地,提升太和“全国性医药生产物流基地”品牌效应。

2、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园。加快园区扩区升级,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医药产业,带动太和工业化发展,在皖北地区率先打造“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加快发展的示范园区,促进皖北地区成为我省加快崛起的新生力量和重要潜力区。

3、阜阳市首位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以延伸生物制药产业链为主线,加快园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组团式承接,节约集约利用要素资源,促进园区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更好地支撑起阜阳市首位产业迈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竞争力提高。

1、“经济引擎”作用更加显著。加快实现“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根据需要和可能,并采用弹性系数法、趋势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模型进行预测和校正,预测太和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7%左右,到2020年,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县发展的“第一引擎”。

2、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园区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增速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全省开发区财政收入与园区经营(销售)收入的比重及发展趋势,结合太和县开发区新区财政来源,预计到2020年,太和开发区可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占全县的比重由2010年的38.4%提高到50%左右,对全县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

3、主导产业更加清晰。进一步拓展产业承接载体,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预计到2020年,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制造基地;以医药制造、轻纺食品、木业建材为主体的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继续提升,达到82.35%。

4、集约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十一五”期间是太和开发区的起步准备期,“十二五”期间是太和开发区的加快建设期,“十三五”则是太和开发区的收获提升期。特别是投资强度和产出密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20年,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70%,每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400万元,每亩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达到435万元。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

5、全国性的医药市场地位初步奠立。开发区依托京九铁路、宁洛高速、105国道、商合杭高速铁路(筹建)、商阜高速(在建)等交通干线及太和码头,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配套服务业,着力推动太和医药大市场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医药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20年,开发区以医药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形成全国重要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太和医药大市场的品牌地位进一步提升。

6、工业新城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水、电、气、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以物流配送、服务为主的商贸物流网络是现代工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新城区发展的基础。新扩园区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将成为太和中心县城重要的经济功能区。到2020年,开发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

总体规划

按照“依托老城、滚动发展、一区多园、专业集群”的思路,努力提高开发区建设的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水平,优先建设北部片区,创造条件开发南部片区,积极建设高速出口综合配套服务核心区,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加快形成“一核两区五个专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集科研、生产、物流为一体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开发区。

一核

“一核”----医药电子商务及物流园(综合服务核)

规划范围为南洛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建设城市综合体以及西药批零大市场、中药材大市场、五金机电大市场等。在此区域要针对开发区首位主导产业——医药产业的特点,突出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太和高新区集聚,实现由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向自主发展高新技术转变。

在此区域,还要将开发区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沟塘水系的自然美景,布局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式开发区。

两区

“两区”布置及其发展指引

以308省道分隔成南、北2个片区。

1、北部片区:为近中期重点建设开发的区域。

一是、优先开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综合服务区,加快建设以医药、农机、汽车为主的集展销、物流、居住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加快建设工业大道向东延伸工程,并依次依托工业大道东段建设医药制造产业园;

三是、加快建设工业大道向西延伸工程,依托工业大道西段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

四是、加快对原地块一工业企业的提升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旧县站区域的建设步伐,打造成滨园宜居园林新城区。

六是、依托旧县站综合服务区,向西、向北开发建设木业家俱产业园。

2、南部片区:为中远期重点开发的区域。

一是、积极建设中原路,在其南侧,建设和提升发制品产业园;在中原路的北侧,建设医药产业园。

二是、配合城市向北、向西拓展要求,争取创造条件沿太和大道东侧建设开发区南部综合服务区,打造成以行政办公、科教文卫、购物休闲、宜业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

五园

“五园”布置及其发展引导

本着“一区多园、专业集群”的原则,突出医药制造,加快建设5个专业性的产业分园。

1、医药制造产业园。以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服务区西侧地块为主,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承接发展生物制品、药物制剂专业、现代中药、高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制造,形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

2、发制品产业园。打通大通路,向东南方向发展,鼓励本地发制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建设和提升发制品专业园,打造具有太和特色的专业化园区。

3、纺织服装产业园。地处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服务区东侧,重点建设杉杉服装园,大力发展中高档纺织服装,与周边地区共同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4、木业家具产业园。位于旧县站综合服务区西北侧,重点加大对周边木材资源的利用程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进林木资源就地转化。

5、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即原批准的地块一西侧,重点发挥太和及其周边小麦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就地延伸加工,大力发展面粉加工业食品加工

产业发展

医药主产业

太和县是全国最大的西药购销集散中心,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集散格局,其销售行情被誉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晴雨表”,医药年销售120亿元以上,保健品年销售30亿元以上。太和经济开发区依托医药市场优势,规划布局了“医药产业园”,该项目已被列入安徽省“861”计划。

由商转工谋跨越,以原有市场为依托,打造“国内闻名、特色鲜明”的医药生产基地,是太和县近年来发展的夙愿。太和经济开发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2011年,园区狠抓项目服务、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等重点工作,使得一个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产业链正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培育毛发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医药产业不仅现在或将来,将是太和经济开发区的首位产业,来打造皖北医药之都。

知名大企业扎堆入驻

2011年2月,悦康药业安徽生物制药产业园基地上,用于自发电的配套电厂已建起巨大的冷却塔,连片的厂房正在形成,投资15亿元建设的安徽生物制药产业园露出雄姿。近几年,这样的建设场景在太和经济开发区很常见。经过几年的发展,贝克联合制药、悦康药业集团、广药集团、海南海神药业、海南海力医生药业集团等相继落户园区,呈现出扎堆入驻的势头。

“目前,园区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家。”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晓雷介绍,仅去年,园区新签约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78.9亿元。新投产项目21 个,总投资13.4亿元。

大企业的到来,为园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数据显示,2011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2亿元,增长55.1%;实现经营(销售)收入77.8亿元,增长61.8%;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税收突破1.7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54亿元,共吸纳1.89万人就业;实现招商引资1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22.08亿元,增长78.5%。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医药经济

“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医药经济”,这句话,在太和经济开发区一直得到坚持。

近年来,太和经济开发区依托庞大的药品流通市场,加大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重点关注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医药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完善的服务环境和配套功能是园区成长的永续动力。”尚晓雷介绍,2011年以来,太和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新面貌:全年投入建设资金3.44亿元,先后完成了裕民东路、裕民西路、工业路等5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安小区竣工面积80000平方米,唐路口、高小安置区新开工面积60000平方米;完成了开发区高速以北综合功能区城市设计;建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8114米;实施了经一路、高速出口等处的绿化、亮化工程。

积极谋求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2年,太和经济开发区的目标是:努力“跨入百亿园区”行列,即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工业总产值和经营(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完成税收2.5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吸纳2万人就业。

“抓住医药这一主导产业向产业集群升级不放松,同时还要寻找新的增长极。”太和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在做强医药经济的基础上,将依托农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布局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及食品生产、林产加工等产业园,并在发制品产业上做足文章,推动即发产业园建设,做好瑞诚发制品、泓远发制品前期准备,力争2012年使发制品产业成为园区新的发展亮点。

2月7日,太和经济开发区201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特色产业

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是整合原县开发区、工业园区,于2006年4月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控制面积32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努力,现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98家,已投产运营134家。 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2亿元,经营销售收72.8亿元,税收1.72亿元,吸纳近2万人就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的开发区先后荣获徽商最佳投资区域、安徽省最具发展投资潜力品牌工业园、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走在宽阔笔直的工业大道上,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厂房好像在无声地告诉你:2012年开发区可望跨入百亿园区,税收突破2.5亿元,全面形成特色突出、产业集群、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成长性开发区。

纺织服装产业

太和经济开发区内设“纺织服装产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青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南益集团、嘉和服饰等数十家纺织服装企业先后入驻园区,初步形成面料加工、服装生产及辅料、织布机零配件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格局。太和人力资源丰富,95万劳动力大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优势。开发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的理念,全力为企业提供招工服务,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

农副食品产业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具有传统优势,桔梗、板兰根、芍药党参、牡丹等产量高,质量好。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太和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了农副食品产业园,拥有安徽六本食品、安徽三泰面粉、安徽中亚食品、阜阳六合等一批知名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加工创业基地”。

木业家具产业

太和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木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55万多亩,木材蓄积量2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1%。因森林资源衍生的木材购销市场红红火火,已成为皖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县内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先后引进东盾木业、安徽开源木业、安徽华林木业、茂德木业等规模企业。全县加工户达2800多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木业家具产业已成为开发区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物流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发达的商贸,便捷的交通,繁荣的专业大市场催生了太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运输能力足以承担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太和华源物流园整合全县100多物流公司家,汇通天下,辐射周边,奠定大集散中心地位,可靠的运输能力和低廉的运输标准不仅方便了商品流通,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使太和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极大提升。

人力资源充裕,农产品资源丰富。太和县总人口167.5万人,40余万剩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每年40余所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为太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再加上全县数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成为太和经济开发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的又一优势。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太和县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被授予“全国粮食先进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省林业先进县”、“畜牧养殖大县”等荣誉称号。另外,太和县还盛产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芍药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

医药市场繁荣。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之一,太和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伞”,经营主要有10大类,25000多个品种,全国4000多个医药厂家与太和有业务来往。

优惠政策给力园区建设。太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招商引资的大潮中,全县上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投资环境”,为把太和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保健品产业之都”、“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中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太和经济开发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入区项目全程跟踪服务,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优惠政策,营造了“安商、扶商、富商”的优良投资环境,使各企业“入园轻松、留下满意、发展有信心”。管委会的“一条龙”服务,受到了入驻企业的一致好评。

基础设施配套先行。目前,太和经济开发区区内已经实现“五通一平”,建有污水处理厂、汽车客运中心、火车客货站等,商业布点合理,餐饮住宿娱乐方便,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开发与创新

2011年3月29日,省委书记张宝顺视察太和县经济开发区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正在的建设的悦康药业安徽生物制药产业园项目工地。在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等情况后,张宝顺对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张宝顺强调,生物制药产业是低碳、环保的产业,不仅对太和,对安徽省来说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企业加快建设,早日投产,发挥优势,做大做强。

而鉴于悦康药业集团太和项目在国内医药行业的巨大影响,广药集团白云山制药厂积极与之战略合作,也在太和经济开发区选址,投资15.8亿元,打造广药集团现代化学药物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继续坚持基础设施与项目开发并重,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医药生产基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之都。计划引进医药及配套项目300个以上,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实现“双500亿元”。

医药产业领域的大项目带动战略不过是太和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面镜子。

引进大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拉动产业发展——四两拨千斤的东方哲学被太和经济开发区演绎得淋漓尽致。

同时,开发区从原单一的医药营销、加工发展延伸到医药机械制造、药品包装材料生产、医药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药品包装企业有仁济印务、华康包材、远景包装、华夏嘉和新型材料等。安徽神健医药设备有限公司拥有现代化加工制造设备,如美国等离子火焰切割机、埋弧焊机、弧焊机、立式数控车床、大型全自动卷板机、全自动焊接机等高精尖加工设备50多台(套)。物流项目有北方物流、正大物流、世存物流等。市场方面有西药市场、中药材大市场、国际保健品商城等。成立有行业担保公司和保健品商会等。

医药科技含量不断增强。在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现有:贝克药业、一帆药业、哈博药业、悦康天然、海神药业、三精万森制药、海力药业、宝和生物等都是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其中贝克药业拥有国际领先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技术,宝和生物在中药提取萃取方面有重大突破和专利技术,悦康生物制取7-ACA装置为目前世界单体第一。

积极发展医药原材料种植业。在当前太和薄荷种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行为积极扩大薄荷种植的规模,并与阮桥、坟台、李兴等数十个原材料种植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加快绿色GAP中药材基地建设,为医药产业原材料的需求提供强大的源头保障。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项目实施和企业培育。一是引进、开发、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坚持对外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开发并举,大力组织实施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税源型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支撑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项目群。二是提升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资本运营能力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成长性企业。大力扶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企业,大力发展中成药。充分发挥太和县医药商业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吸引全国知名的医药集团发展医药加工业。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以太和县丰富的药材生产基地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加强太和西药市场和亳州市中药市场的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中成药,扩大中药生产和提取的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医药工业生产规模。四是通过重点扶持和有序竞争,推进企业布局向集群化方向转变,生产结构向分工协作方向转变,产品结构向特色化、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变,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医药企业。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加快贝克药业、悦康药业、华源仁济医药等企业上市步伐。

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以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为主,大力发展现代生物药物及生物医用材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医药产业集群。以现有的大型医药产业为龙头,以中药提取的研发和生产为重点,打造医药工业产业园。在医药产业园的周边整合医疗器械制造业,以现有的医疗器械加工企业为基础,积极搞好对外技术合作,推进医疗器械生产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附加值,加快建设医药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和连锁销售商入驻,从事规模化经营,实现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大医药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发展,互相结合,全力打造现代化的医药产业集群。

凭借地处东西结合部、南北过渡带的区位优势,秉承热情诚信的服务理念,大力实施专业集群战略、人才优先战略、体制创新战略和节约集约战略等四大战略,蓄势腾飞的太和经济开发区正向“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健康产业之都”、“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基地”、“中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阔步迈进。

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伟坦言,与其它开发区一样,土地、资金、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同样制约着太和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但与这些客观因素相比,前沿技术、高层次人才等智力资源的缺乏才是开发区未来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最大短板。

有关专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太和开发区显现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加速转型的宏观经济趋势而言,太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都势在必行。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招才引智。发展到今天,资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因资金,更要引才引智,要 "借脑发展"。 ”赵伟对此早有谋划。

开发区正通过多种渠道,广邀省内外的顶尖学者和知名专家,以便成立高规格的顾问团,并计划通过引进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进而引进一批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入区工作。

像2007年2月创办济南德信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徐坤就是山东大学大阪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目前,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6项,批准1项,其中“符合EP标准噻托溴铵的合成”专利已在美、英、日、韩、印度欧洲等地申请专利保护。同时,公司申请的“符合EP标准噻托溴的生产”获得2011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研究。该公司目前在太和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投资2.5亿元成立安徽德信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9亿元,利税9000万元。

已准备在太和投产的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厂长、广州市优秀专家刘学斌也是一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他于2003年发明“结晶头孢硫及其制造方法”,并获得专利。

“不求所在,但求所融入。国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只要愿意来开发区工作的,我们都热忱欢迎,并竭尽全力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搞好服务”。

“十二五”期间,太和经济开发区一方面要把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视产业的发展前景、效益和潜力,善于把握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把项目入驻作为发展经济园区经济的主攻方向,重点引进投资过亿的大项目,并以重要链接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科技支撑、智力支持、政策扶植、促进产业规模发展。

另一方面,太和经济开发区将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做好医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培育壮大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将引导和鼓励园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争创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2012年将是开发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是争取扩区升级,建设省级生物医药基地的关键一年,也是开发区实现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和商业销售收入“双500亿”目标的里程碑式的一年。全区上下在太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推进开发区三个文明齐头并进,争做科学发展领头雁,勇当皖北崛起排头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