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成天上树的日子》中。
《工地》中杜拉斯重拾有关夫妻问题的主题。开始并不认识的两位男女,经过反复,最后终于结合在一起。他们认识时,男的看见女的从一处墓地走来。那位女子的美丽吸引了男子的目光,多方努力后他终于引起了那女子的注意,原来她对他也有好感,于是双双坠入情网。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年轻女孩,作者没有表明他们的身份,甚至连姓名也未提及。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度假,下榻在同一家旅店。旅店附近有一处工地,工人们正在修建围墙。故事始于男女主人公在工地前的邂逅,女孩坦言这个奇怪的工地让她感到恐惧,她甚至因此想要离开旅店。此后的十几天中,男人默默地观察着女孩,却从不与她攀谈,直到再次在工地前相遇,他们又就此交换了一些看法。几天后,工程结束了,男人和女孩在工地附近的湖边第三次邂逅,仿佛也完成了爱情的酝酿过程。
作品鉴赏
《工地》中男人与女孩的三次邂逅,都是在工地或工地附近这一特殊空间发生的,从描写的叙事功能上看,它们标志着人物的爱情从萌生,酝酿,到成熟的过程。
《工地》中也有人物心理层面的描写。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之后的儿天中,他们虽然没有交谈,但男人总是利用旅客们共同用餐的时机来仔细观察女孩,而晚上则思考他所发现的细节。可以看到他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发展过程:他起先觉得女孩的实际形象与他想象中的形象存在差距,后来却欣喜地发现女孩越来越接近他想象中的形象,一步步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有些“刻意为之”的心理描写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见到,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它的功能并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相反,是为了延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在杜拉斯的小说世界中,人物相互接近的过程必须遵循一种缓慢的节奏,一种必然的等待。这是对将要投入的感情的一种不确定性;是明知某些事情必将发生,却故意延缓其进程的一种乐趣;更是建立在明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耐性。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玛格丽特·杜拉斯.易文网.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