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史志》,四川省地方志编委员会主办。1982年1月创刊,时名《四川地方志通讯》,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不定期,内部发行。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同年第4、5期合刊起改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主办。后改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1988年第1期起更名为《四川地方志》。1992年第1期起更今名。2001年第3期起国内外公开发行。栏目主要有特载、方志论坛、续修志书探索、年鉴指导、志书评介、史料之窗、蜀中人物、旧志研讨、艺苑风采、饮食文化、风物名胜、民俗风情、读书随笔等。
基本信息
期刊名称 巴蜀史志
主管单位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主办单位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刊主编:马小彬(兼)副主编:汪 毅 责任编辑:曹鸿浙
地址 四川成都永兴巷15号21楼
邮政编码 610012
电话 028-86522567
电子邮件 CL86268842@126.com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1-265X
国内统一刊号 CN 51-1616/K
刊期 双月刊
开数 16开
著名画家何海霞为本刊封面题字,《巴蜀史志》电子版(网址)Http://www.cqvip.com。
基本介绍
《巴蜀史志》是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管主办的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地方史志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
《巴蜀史志》是传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的桥梁,是联系地方志工作者和社会的载体。
《巴蜀史志》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基本追求,以文化感、历史感、社会感为己任,以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为准则。《巴蜀史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已出版总第170期,为传播厚重深刻的巴蜀文化,指导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和年鉴编辑,加强四川省地方史志学术研讨,交流海峡两岸修志信息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海内外修志界的关注。本刊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通讯》以及省外多家地方志期刊转载。
《巴蜀史志》(双月刊)装帧精美,为国际流行开本(大16开),64页;内页为70克双胶纸,四封均为128克铜版纸彩印。
主要栏目
方志论坛、续志探索、年鉴指导、读志用志、爱志人语、志鉴评介、关注西部、巴蜀热点、文化纵横、史料之窗、名人档案、人物春秋、古迹考辨、史海钩沉、风物名胜、名产史话、民俗风情、饮食文化、艺苑风采、史逸闻、诗词赏析、读书随笔、域外传真等。此外,因稿设栏目。
期刊要求
1.学术文章应有:内容摘要(180字左右)、关键词(3-8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2.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须准确无误,文献标引序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将参考文献按顺序列于文后。请注明详细出处。包括作者、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年代(或刊期),引文所在页码。
3.要求作者提供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
精彩文章摘要
成都永陵
(2010年第4期)摘要:在成都西北方三洞桥北的一座青草坡,长期误传是汉代司马相如的抚琴台。1942年考古发掘,发现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1000多年历史。陵墓为直径80余米、高约15米的圆形封土,墓内由14道双重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中室放置王建棺,后室御床坐立王建真容石刻像,为国内帝陵唯一皇帝雕像,稀世珍宝。 (共1页) 关 键 词:成都 司马相如 考古发掘 五代时期 王建 陵墓 皇帝 汉代
地方志工作者角色定位初探
(2010年第4期)摘要:地方志工作者既是修志的组织者、实践者,管理地情资料的管理者,又是为社会提供地情资源服务的服务者。主观角色意识的强与弱,是作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地方志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共2页) 关 键 词:地方志工作者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