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东风-31弹道导弹

东风-31弹道导弹(英文代号:DF-31,北约代号:CSS-10),是一种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第二代战略导弹。改进型东风-31AG的弹道导弹,是在东风-31A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发的新产品,性能更加优秀。

东风-31弹道导弹由中航集团公司、第二炮兵部队和其它科研单位联合研制,总设计师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刘宝镛院士。该导弹前身是东风23导弹计划,1978年立项,项目编号203号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苏联欧洲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用来代替射程5000公里的东风-4弹道导弹型液体中程导弹。1984年因为新技术的注入而换项831工程。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铸造技术一直是研制固体洲际导弹的瓶颈难题,经过中国军工科技人员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铸造技术,于1988年设计定型,1989年生产出第一枚原型弹,命名为东风-31。1999年10月1日,该导弹首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展示。1999年8月2日中国国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其测试成功的消息。2006年9月,东风-31弹道导弹正式服役。2009年10月1日,东风-31导弹A型参加了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202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南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并准确落入预定海域。

东风-31弹道导弹有13项关键技术,包括全弹总体技术、固体酒精火箭发动机技术等,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部分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东风-31(DF-31,北约代号CSS-10)是中国的一种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依照“一弹两用”的原则,“东风三一号”与“巨浪二号”潜地导弹系出同门。早在197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就批准了“巨浪二号”的研制任务。因为对射程指标是中程还是远程,有过多次争论,所以长期举棋不定。

研制历程

1978年底,东风-22导弹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态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

1982年,七机部二院四部开展了总体方案分析和单项预研,并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级两米直径和三级一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的模样试制工作,提出了仪器舱并联的三级总体方案,使导弹射程可达到远程。另外,1983年二院开展了路基机动远程战略导弹的总体方案论证,着重论证了2米直径导弹的总体方案可行性。

1985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同年10月和11月,国防科工委两次座谈会,采纳了二院的规划方案,并上报了军委。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二院按照“海陆兼顾、技术共用”的原则提出的总体方案,可使陆基和海基导弹均达到远程。

1986年初,一、二、四院成立联合论证组,开展远程战略导弹的论证工作,再次提出了“海陆兼顾、技术共用”的2米直径路基和海基远程导弹方案,并对洲际途径进行了规划:陆基远程(按中国的划分标准,射程8000公里以上为远程导弹)定名为“东风三一号”、洲际(按中国的划分标准,射程12000公里以上为洲际弹道导弹)为“东风X一号”、海基为“巨浪二号”。同年7月,上级部门决定,“东风三一号”,“东风X一号”,“巨浪二号”的总体研制工作由一院承担。

1999年8月2日,东风-31导弹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获得成功。1999年10月1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仪式上东风-31导弹首次出现。

基本参数

导弹性能

东风-31弹道导弹射程为9000公里,可携带一枚700公斤弹头(相当于1百万吨TNT炸药当量的核弹头),或者多枚更小的弹头。 改进后的东风-31A,载荷1050-1750公斤,可携带至少三枚弹头或诱导弹头以及重返大气层载具、其射程为11270公里。核弹头: 东风-31固体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一枚700公斤级的25万吨至100万吨核弹头,或3枚9万吨级的分导式核弹头。攻击距离: 火箭结构为三级固体发动机。射程超过8000公里。东风-31AG型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首款具备无依托高机动发射能力的新型固态燃油长距弹道导弹,隐蔽性强,能够迅速部署;具备高抗毁性,最多可携带9枚分导式核弹头;飞行速度高达25马赫(即音速的25倍);其射程约12000公里,具备全球击打能力。

技术参数

改进型号

东风-31A

在199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从天安门广场驶过了三辆搭载有导弹发射筒的重型运载车,这是东风-31核导弹首次公开曝光。东风-31是中国第一种进行公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在普通公路上进行机动转移

2002年11月22日,东风-31导弹A型首次发射成功。2006年9月,东风-31导弹A型沙漠试验成功,定型装备部队,新一代固体酒精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东风-31A,载荷1050-1750公斤,可携带至少三枚弹头或诱导弹头以及重返大气层载具、其射程为11270公里。

东风-31A导弹的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发动机壳体则使用了性能更好的复合材料,加上仪器舱等设备的减重,导弹的结构质量大幅降低,通过采用多种改进措施的东风-31A导弹射程提升了不少,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31AG

东风-31AG最高射程达到10000公里,在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备受关注的东风-31AG公路机动洲际导弹正式亮相,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高机动底盘和多弹头,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增强。采用全新底盘,无依托野外发射,该导弹采用16×16越野特种车为底盘的一体化发射车(TEL)。该发射车底盘应该是WS-51200型超重型特种越野运输车,该车整车总质量122吨,整备质量42吨,装载质量80吨。由于采用断开式驱动桥、大行程螺旋弹簧独立悬架等技术和轮胎中央调压系统等新技术,整体性能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服役动态

2009年10月1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12枚东风-31导弹A型及发射车组成的战略导弹车队作为压轴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2015年9月3日,东风-31导弹A型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再度亮相。2017年7月30日,中国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 2019年10月1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70周年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数型战略核导弹武器在受阅地面方队中最后亮相。由16辆战略核导弹战车组成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是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

202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南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并准确落入预定海域,射程约12000公里,创下了全球洲际导弹实际测试中的最远纪录。从发射到命中目标,整个过程仅耗时20多分钟。

意义和价值

东风-31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标志着国防科学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东风-31型洲际弹道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中坚强的一环,将在未来捍卫祖国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衍生型号

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进行试射,这是该型导弹的第二次试射,标志着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东风-31(DF-31)准洲际弹道导弹.科普中国.2024-05-30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网.中国航天.2024-05-3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05-30

令美国惧怕,令英媒感叹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是什么货色?.瞭望智库官方账号.2024-02-29

..2024-06-01

国之重器!让美军睡不着觉的中国军事科学家们.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1

战略力量添新利器:东风-41、巨浪-2重磅亮相.澎湃新闻.2024-05-31

历次阅兵的大明星:东风系列弹道导弹.《成都商报》官方账号.2024-02-29

12000公里仅需20分钟送达的“东风快递”,到底强在哪里?.中科院物理所-今日头条.2024-10-11

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研制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4-05-30

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取得成功.国家航天局.2024-05-30

60年前“东风”起,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弹!.央视网.2024-05-30

国之利刃:中国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凤凰网.2024-05-30

中国二炮东风系列导弹简介.上海电力大学保卫处 武装部.2024-05-31

东风-31 洲际导弹.中国网.2024-05-31

建军90周年阅兵|东风-31AG:新底盘,无依托野外发射.澎湃新闻.2024-05-30

美称东风41导弹试射 携带10个弹头可打美本土.环球网.2024-05-30

新型东风31AG洲际导弹现身朱日和 射程超1万公里.环球网.2024-05-31

阅兵式上压轴亮相的神秘“大杀器”有可能是东风-31AG--科技.人民网.2022-05-10

战略打击模块:维护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新华网.2020-02-03

俄媒:中国东风-31B洲际导弹第二次试射 将提升核潜力.人民网.2024-06-0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