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统计机构合作开发的一个产业分类标准。这一分类体系旨在解决因各国产业分类系统不同而导致的国际间数据难以比较的问题。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签订,三国意识到需要一个共同的产业分类标准来促进国际贸易和数据分析。因此,1994年7月26日,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OMB)宣布三国已达成共识,将开发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以便三国采用相同的产业分类标准。
背景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的合作计划源于国际间数据比较的需求。由于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碳化硅)和其他国家使用的产业分类系统无法直接比较,使得分析人员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比产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动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实施推动了美国寻求开发一种新的分类系统,以提高与其他北美贸易伙伴的数据可比性。加拿大统计局也在规划对其1980年的标准产业分类进行修订。美国经济分类计划编制委员会(ECPC)成立后不久,加拿大便加入讨论,随后墨西哥(INEGI)也参与进来。因此,1994年7月26日,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OMB)宣布,北美的统计机构已同意开发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以确保三国使用共同的产业分类标准。
设计原则
为了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分类系统,需要一个一致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加拿大统计局、墨西哥INEGI和美国经济分类计划编制委员会(ECPC)同意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开发一个适用于三国民间的统一分类系统:
系统应能同时利用投入和产出的信息,以适应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例如,生产货物或服务的产业应归入同一类别。
统计系统应采集生产数据,以满足市场需求或经济信息分组的要求。三国同意改善商品分类系统,包括海关合作委员会协调系统和联合国主要产品临时分类系统。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以生产为基础的框架,该框架自1997年起生效,并对现有产业条目进行了修订。
新的分类体系应涵盖新兴产业、一般服务业以及从事高技术生产的产业。
应尽可能保持时间序列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经济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发展。
对于与分类各个部分有关的建议,只要合理并与NAICS的长期目标相符,都应该予以考虑。
参与国的统计机构同意对其现有的产业定义进行全面审查,以确定现有三个系统之间的异同,并逐步接受以生产为导向的新分类系统。
参与国同意尝试开发将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与联合国制定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在两位码水平上兼容的方法。
如果需要分类变更以满足国际比较,则这些变更应以国家为中心,或每个参与国家现有的分类定义非常符合以生产定位的概念。
美国经济分类计划编制委员会(ECPC)设有七个分会,涵盖了农业、矿产业和制造业、建筑业、销售网络、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经营和个人服务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业等领域。委员会成员包括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代表19个联邦政府机构的分类专家。此外,ECPC还成立了美国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分会与墨西哥INEGI和加拿大统计局之间的合作。
产业结构协议
美国经济分类计划编制委员会分委会与墨西哥INEGI、加拿大统计局的代表通过多次会议协商,制定了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结构框架。他们接受了所有三个国家提出的单个产业建议,只要这些产业符合整个产业系统从生产角度定义的概念。当各分会考虑并同意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大类分组后,美国经济分类计划编制委员会公布了这些大类中包含的产业。在1995年5月至12月期间,三方共同开发并通过了31个独立的协议。每个协议对门类及其包含的产业进行了描述,并概述了分类的局限性和约束条件,以及与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版本3)的关系。例如,协议18涉及NAICS门类51“信息业”,该门类包含了从SIC的D部门“制造业”、E部门“运输、通信、电、气和卫生服务业”及I部门“服务业”中提取的产业。在NAICS信息门类中,20个新的产业得以确立,包括数据库和名录出版业、软件出版商产业、动画和声音录制业以及广播和电信业。
实施计划
完成新的产业分类体系的设计后,三国面临如何实施这套体系的任务。为了避免延长使用原有系统导致的问题加剧,参与NAICS设计的人士决定尽快应用新体系。美国人口调查局同意在1997年经济普查中开始执行新的分类体系,这距离NAICS最终批准不到一年的时间。普查局计划在1999年初发布使用NAICS体系的一般统计进度数据,并从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发布仅使用NAICS产业分类的地理区域报告和专业系列报告。最后,计划在2000年3月发布联接分类关系表,使用户能够将NAICS的统计数据与使用SIC编码发表的数据建立联系。经济分析局BEA和劳工统计暨普查局BLS也计划尽快执行NAICS;BEA最初发表的数据将是1997年国外直接投资基准调查(1999年度收集数据),而BLS将于2002年开始公布基于NAICS的基础数据(2001年度就业和工资报告)。1997年经济普查的一些内容没有转换到NAICS,包括边远地区的经济普查、商品流量调查、汽车存量和使用调查。普查局的常规经济调查项目,如1998年年度制造业调查(计划2000年3月使用NAICS发表数据)、月度批发业和零售贸易业调查(均计划在2001年)、1999年年度资本支出调查(2001年2月)、季度金融报告(2001年3月,发表2000年第四季度报告)等在1997年普查后均要开始使用NAICS分类。
SIC和NAICS的比较
标准产业分类体系(SIC)回顾
自50年前首次建立SIC以来,该体系一直在定期修订。SIC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87年,目的是识别高科技产业,尤其是涉及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产业。尽管进行了这些修订,但由于更新分类体系的详细内容时偏离了SIC规则的核心特征——即混合使用生产和市场的定位基础,SIC使用的产业分类规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1997年“版”通过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全面处理,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基于使用同一生产过程的产业分组。
新的门类
新体系的建立(在31个产业结构协议中)将产业分为20个主要门类,与SIC体系的主要分组相比翻了一番。许多“新”的门类可以看作是对旧SIC版本的改进或扩展,例如,NAICS的农业(门类11)、矿业(门类21)和建筑业(门类23)基本上对应于SIC的农业(A部门)、矿业(B部门)和建筑业(C部门)。不过,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在NAICS中,旧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H)被拆分为金融保险业(52)门类和房地产及租赁业(53)门类;批发贸易业(43)和零售贸易业(4445)也被重新定义。最大的变化是SIC的服务业I部门,在NAICS下被分解为8个新的门类,其中4个(教育服务业、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业、艺术、文化表演和娱乐业、除公共管理外的其他服务业)是从以前的服务部门中分离出来的。
编码规则
碳化硅编码使用4位编码体系,其中前2位编码确认主要分组,第3位码代表产业分组,第4位编码代表特殊产业。美国人口调查局按照5位和7位码分层的产品分类编码形式开发了普查局对SIC的补充编码,使其能够应用于SIC编码中的特定产品。在服务业(或非产品生产)门类中,还建立了6位编码分层“经营种类”。
NAICS计划制定者决定新体系的前两个特性应该是指明门类(在NAICS中,“门类”一词取代了1987年SIC中的“部门”)。他们认为,如果编码系统的第一个特性严格限制在碳化硅中9或10个门类的数量内,那么它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因此,NAICS采用了6位编码分层,其中前2位指明门类,第3位指明大类,第4位指明中类,第5位码是NAICS的小类。第5位码的产业分层是最详细的产业分层,可用于所有三个参与国家的经济数据比较。第6位码确认指定国家的产业——在NAICS中,美国有695个这样的产业,例如,具有6位码层次的分类限于美国。其结构如下所示:
美国人口调查局在某些产业中添加了额外的编码,以提供更详细的分类。例如,门类72中6位码层次的“国家”产业722213“快餐店和不含酒精的饮料店”可以进一步细分为7位码层次的产业:7222131“冰淇淋和软性饮料店”;7222132“冷冻酸奶店”;7222133“面包圈店”。
参考资料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北美产业分类体系.2024-11-11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北美产业分类体系.2024-11-11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北美产业分类体系.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