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鸿章书
《上李鸿章书》原名《上李博相书》,是1894年1月,由孙中山撰写,陈少白、王韬润色,上书当时在清政府中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投书,全文共八千多字,现收录于《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孙中山在这篇文章中,向李鸿章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主张。孙中山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他认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1894年6月,孙中山偕陆皓东由上海赴天津,通过盛宣怀疏通好的关系,将这篇文章呈给了李鸿章。但李鸿章并没有接见孙中山。当时正在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忙于军务,所以说:打完仗再见吧”,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上书受挫后,孙中山与陆皓东在北京、天津一带游历,以窥清朝廷虚实,又深入武汉市,以观长江形势。孙中山于1897年3月1日发表在《双周论坛》的《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中记载道:“正在中日战争开始以前,我在天津,看到他发财致富的方法之一,就是各级文武官员来请求任命,就在他们的呈文到达李鸿章以前,他们必须支付大量的财物贿赂给李的随员。”孙中山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专制的腐败与反动。因此,孙中山偕陆皓东离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在1894年11月24日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94年的上书,目的是以自种罂粟计划游说李鸿章。1881年,李鸿章派马建忠、吴瀚涛出使印度,商谈逐年减少鸦片输华数量,最后达到完全禁绝。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允许列强在许多沿海城市建立租界,如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青岛市等地,几乎成了侵略者的天下。
人物背景
19世纪晚期,当时还是“孙医生”的孙中山,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出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孙中山深感社会落后、残破,面对列强瓜分,腐败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深重。因此,他表面上忙着治病救人,内心时刻在观察、思考,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上李鸿章书》写于1894年1月,先后经陈少白和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等作文字上润色。李鸿章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当时是清廷最有实权的人物,他既是封建士大夫又是“眼睛朝外面看”的人,对清朝的腐败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他一直致力于改良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先进技术,强国富民。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的建立就是他推动的。
内容
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国“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人尽其才
主要讲述人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国家要重视培养人才。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强大和繁荣,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是有能力的、有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要做到因材施教“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今使人于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长,则虽智者无以称其职,而巧者易以饰其非。”。不仅如此,更应该鼓励中等学者,才能激发学者奋发图强“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自奋,士不虚生。”。
地尽其利
土地是人民的命脉“夫地利者,生民之命脉。”但是现在农作者还是按照老一辈的方法在种植,导致农作的产量低、效率低。所以我们应该教农民如何去耕作、治理水患、天灾等问题,土地的资源自然就被利用起来。“水患平矣,水利兴矣,荒土辟矣,而犹不能谓之地无遗利而生民养民之事备也,盖人民则日有加多,而土地不能以日广也。”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利用机器,就能更加节省人力,得以取得增加土地财富的效果。
物尽其用
主要强调充分利用资源,天生之物、地产之物和由人制造之物,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避免浪费和无谓的消耗。应做到“穷理日精、机器日巧”意思是说,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物尽其用是国家富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货畅其流
通过改善交通和物流条件“夫商务之能兴,又全恃舟车之利便。故西人于水,则轮船无所不通,五洋四海恍若户庭,万国九洲俨同。”,“只抽海口市之税,只设入国之关,货之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税,货之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轻其敛。”主要表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只有完善发展交通运输、加强物流管理、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才能促使贸易的流通。同时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货畅其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商品能够自由流通,市场信息能够快速传递,企业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题思想
《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主题就是富强之本:“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中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事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希望李鸿章采纳他的主张,实现他为国家谋富强的愿望。
人尽其才
主要讲的是人不可能天生具有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人也不可能都爱学习,必须经过教育才肯学习,所以出现了国君和教师,是为了教育培养人。并列举中国夏商周来表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告知李鸿章要因材施教,以及鼓励中等人才。第二要善于用人,如果使用人时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那么,即使是聪明人也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而虚浮不实的人却很容易掩饰自己的错误过失。所以教育培养人有方,就不会有白白降生人世而毫无用处的人;对人鼓励有方,民间就不会有怀才不遇、愤愤不平的人;任用人得法,政府机关中就没有侥幸登进的小人。孙中山从三个方面表述了人尽其才这一观点。
地尽其利
土地产生的财富,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但现在老一辈的人只会按照老一辈的方法去劳作,导致现在的农业日益废弛。所以设置农官,百姓就会勤勉;发展农学,种植业、养殖业就会精进;使用机器耕作,就能节省人力。这三个方面,中国都要模仿西方国家,以取得增加土地财富的效果。
物尽其用
物质可以分为天生之物、地产之物和由人制造之物三类。像光热、电就属于天生之物,天生之物各国都有,对它们利用的多少,取决于人们对天生之物的原理研究的深浅程度。金属矿物和各种谷物是地产之物,它们是各国所特有的,要看人们是否善于得到它和利用它。人工制造之物,则取决于所用机器的质量和生产者的勤奋或懒惰。随着对事物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东西的用途便日益显现出来;随着机器的不断改进,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去做那些没有益处的事情就可以节约物力,这也是开源节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货畅其流
所以没有关卡的阻挠留难,商人就愿意外出经商;有保护商业的良好法规,有钱人家也乐于从事贩运买卖;多用轮船铁路运输,货物的运费就能降低。这样的话,货物定会流畅,货物畅流,财源自然充足。筹谋国家富强的人,通过发展商业来取得成效。否则,只长于聚敛民财,以卖官纳款为得计,是不能使国家富强。
影响与价值
作者影响
“上书”此次事件孙中山尽管没有见到李鸿章本人,但经“上书”一事,却是其投身政治活动并产生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上李傅相书》在同年出版的《万国公报》上得以发表。结识宋嘉树,更是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个人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上书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去了他少年时代求学的地方檀香山,并于这一年的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
社会反响
孙中山勤于思考的救国道路虽然没能获得当朝权贵的赏识,却被当时的媒体所认可,1894年上海市出版之《万国公报》月刊第69、70两册以《上李傅相书》为题连载,向当时的读者宣传推广孙中山的救国主张。
1893年,孙中山先生起草了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赶超西方”思想:确立了当时国人的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恢复当时国人的民族精神。他的民族复兴思想对于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评价
对于上书之评价,学术界有四种意见::第一,“上李鸿章书”为孙中山的 “策略”,是为了劝说“李鸿章造反”;第二,中日甲午战争前孙中山思想中,有一些改良主义成分,而“革命的要求”的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不能因此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第三,孙中山在1894年前已经确定了其“反满救国”的道路,所以对李鸿章上书,只是为了试探他“对反满的态度”,不过此时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还未形成;第四,上书为了“求知于李鸿章”,试图通过他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以是“具有革命思想的改良主义。”
人物简介
孙中山市(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求学于火奴鲁鲁,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市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4日,被迫辞职。1913年3月因宋教仁被刺,筹划起兵讨袁,旋即失败。1917年在广州市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市病逝,终年59岁。1929年6月1日,按照孙中山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墓地,称为“中山陵园”。
孙中山的著述颇多,如《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等,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孙文选集》等。孙中山的一生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首次国共合作。他领导的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社会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孙中山把自己和领导的革命,与世界政局以及亚洲各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带有直接的世界意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尚明轩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既是中国的世纪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他的先祖本姓许,祖籍江西九江湖口。元代时,许氏家族从江西省迁到安徽,到了九世祖许光照时,许光照将儿子许慎所,过继给了做豆腐生意的好友李心庄为子。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李文安考中进士,当年,李文安也是38岁。而与之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日后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5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起初李鸿章只是在翰林院做个闲官,但没想到三年后(1850年),太平军之乱爆发,时势造英雄之下,李鸿章投笔从戎参与组建团练(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李鸿章在进入曾国藩幕府仅仅两年后(1861年),就被曾国藩任命组建新建陆军,从而成就了李鸿章日后成为淮军创始人的辉煌伟业。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因为淮军起家,先后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和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
参考资料
孙中山全集(第1卷).豆瓣读书.2024-01-27
中山先生的报刊思想新探.升华天下.2024-01-29
孙中山三莅津门.人民网.2024-01-27
熊月之:“孙中山”这个名字世人皆知,但你知道它是在上海诞生的吗?.今日头条.2024-01-27
孙中山为什么上书李鸿章.澎湃新闻.2024-02-04
【说闻解事】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受挫后,救国“药方”由革新改为革命.腾讯网.2024-02-03
李鸿章简介.安徽纪检监察.2024-02-05
孙中山为什么给李鸿章上书?.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5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2024-02-04
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光明网.2024-01-28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升华天下.2024-02-05
孙中山.辞海.2023-08-23
起底李鸿章家族.澎湃新闻.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