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是由滕敬德、席与明执导,李德顺、于景担任编剧,周里京、朱建民、王同乐等主演的一部短片电视剧作品。

某部九连连长梁三喜因不放心将连队交给心猿意马的赵蒙生,于是一拖再拖,后来接到命令奔赴前线,枪林弹雨之中,赵蒙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为了掩护赵蒙生,梁三喜英勇牺牲。

该片于1983年7月15日在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播出,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84年4月11日,该剧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该剧导演滕敬德、席与明获优秀导演奖,王玉梅被评为优秀女配角演员。这部戏同时获得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剧情简介

某部九连是一支训练有素、团结友爱的连队。有一天,连长梁三喜(朱建民 饰)接到了上级营区的报告,同意他回家探亲。然而,由于即将新任的指导员赵蒙生上任,梁三喜不得不推迟他的探亲日期。

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梁三喜特地热情地接待了他。而炮兵排长靳开来却向指导员直言不讳地说明了自己的脾气。全连整队欢迎新指导员赵蒙生的到来。赵蒙生却神色不安地致了答词,梁三喜对此很是不解。

赵蒙生其实是一位高级军官的儿子,在他母亲吴爽和妻子柳岚的怂下,想来个曲线调动。他虽然身在连队,但赵蒙生的心思早就飞了,整天就为自己的一纸调令劳神费心,丝毫不关心连队里的情况。推迟探亲日期的梁三喜经常思念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他经常在连里收到妻子的信,唤起了对她的美好回忆。妻子是那么通情达理,尽管快到了临盆的日期,她还是告诉丈夫,如果工作真的很忙,就不用非得回来了。

事实上,阻碍梁三喜回家探亲的并不是连队的公务,而是赵蒙生在九连的无能让他不放心。赵蒙生的行为也引起了靳开来等指战员的不满。随着中越边境形势的紧张,赵蒙生与他母亲频繁地要求调动。直到后来部队要奔赴前线,赵蒙生的调令也下达下来。梁三喜却严厉地谴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迫于压力,本来已经可以回城的赵蒙生也跟着连队上了战场。

越军残害我国边民的罪行激起指战员们的义愤,大家都作出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赵蒙生却有些胆怯,他母亲甚至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打电话给雷军长,要把她的儿子调回去。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雷军长和广大指战员。赵蒙生羞辱难忍,他赌气地向连队战士们表示:是熊瞎子还是英雄咱们战场上见。

九连担任穿插任务,炮兵排长靳开来提升为副连长,率领尖刀排在前开路。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终于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并在拂晓发起攻击。这是赵蒙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

战斗中, 为了掩护赵蒙生,梁三喜英勇牺牲。司号员金小柱的腿被炸断了, 将门之子“小北京“、副连长靳开来等也相继为国捐躯。他们留下的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靳开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小北京“的一篇《战争论》和梁三喜因父亲去世的一张620元的欠帐单。

战斗结束后,烈士们受到了人们的怀念和嘉奖。"小北京"的父亲就是雷军长;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玉秀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还清了三喜因家里困难向战友借的债。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赵蒙生和战友们含着热泪,列队向烈士的家属举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角色介绍

电视剧配乐

以上资料来源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1983年初,山东省作家李存葆的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引起轰动。上海市等地传来消息,有人要把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拍成电影。为了抢在电影的前面,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和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及时抓住这个题材,改编完成了电视剧本,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一个摄制组,开始了选景和筹拍工作。

团队组建

1983年3月,刚宣布了滕敬德担任山东电视台台长的任命。有人就提出疑问:台长去摄制组拍戏,台里的工作怎么办。以此反对他参加《高山下的花环》的拍摄。金钊厅长坚决地回击了各种质疑,也替他减轻了舆论和工作压力。3月下旬,滕敬德就带着剧组到了云南省边境,深入部队,体验生活。

拍摄过程

在战备处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摄制组全体人员,顶烈日、战酷暑,不畏艰难险阻,坚守岗位,日夜拍摄。在深深密林中,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演员们耳闻炮声,似身临其境,表演真切,出现了许多动人的场面。这部3集电视连续剧,于5月底全部拍摄完毕。

幕后花絮

拍摄期间,演员们的真切表演,使肩扛摄像机的孙周同志抑制不住地哭出声来,许多同志也被泪水糊住了眼睛。

当摄制组在拍摄攻打364高地这场戏时,为了追求战斗气氛,焰火炸点布置得过密、过近,当导演发出开拍口令,战士们从地堡里冲出,强烈的声浪卷着浓烟,挟着泥沙,把战士们和演员扑倒在地,其中一个年轻的贵州战士,耳被震伤,听不见声音。导演组劝他休息,他笑了笑,摆了摆手,意思是没关系,打仗就是这样,过几天就会好的。后来让他继续参加拍摄。可是几天过去了,他的耳伤并不见好,才不得不建议连队领导把他送进医院检查治疗。

在拍摄中由于王玉梅同志深切、感人的表演,把全体战士和工作人员都带进戏的规定情景之中。随着演员的表演,整个“坟地”笼罩在一片抽泣声中。

《高山下的花环》后期制作中,他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播出信息

1983年7月15日、21日、22日,《高山下的花环》在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播出,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纷纷给电视台写信,称赞《高山下的花环》是近几年来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军事题材的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983年8月,《高山下的花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牵动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有14个省市的观众给山东电视台写信,盛赞《花环》是纯净人们灵魂的佳作,是80年代的英雄谱。

所获奖项

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数据截至2024年1月22日)

媒体评价

我拭着眼泪看完了《高山下的花环》,真是太感人了。一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好。几个主要人物,如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等,形象逼真,语言贴切,有血有肉。特别是靳开来,更为我们干部战士所喜爱。二是有些情节增删得好。如靳开来牺牲前向指导员恳切要烟吸的戏,加得恰当,感染力很强,不少同志看到这里流下了眼泪。三是一反过去有些军事题材片那种虚假现象,从道具到服装,从语言到形象,从平时生活到战时环境,都较真实地反映了连队面貌,使我们工作在连队的同志感到可信。四是剧情紧凑,起伏跌宕,能抓住观众的心。(济南部队某部王延高 评)

看《高山下的花环》被英雄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特吟诗一首,表述我的情怀:高昂一曲凯旋歌,跳动战士心万颗。为酬人民甘一死,位卑未敢忘忧国。感人至深英雄谱,憎爱分明壮志多。背后自有人十亿, “八一”军旗永不落。(吉林市观众祝园园

评)

滕敬德和席与明在合作中,注重严格选材。他们喜欢具有强烈时代感,及时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品。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真实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和解放军战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荣辱,无私无畏,英勇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思想,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他们决心把小说搬上电视屏幕。在改编录制电视剧中,他们没有回避原小说中所触及到的尖锐社会问题,并且有所深化。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屏幕形象,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浪花。(《山东广播电视发展史》 评)

参考资料

《高山下的花环》:当代军旅剧冲锋号.大众网大众数字报.2024-12-21

高山下的花环 > 图片 > 海报 > 其它海报.时光网.2024-12-21

高山下的花环 > 图片 > 海报 > 其它海报.时光网.2024-12-21

高山下的花环.搜狐视频.2024-01-22

高山下的花环.豆瓣.2020-08-24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4-01-22

王云之 影视音乐作品 电视连续剧《高山下的花环》音乐.网易云音乐.2024-03-11

滕敬德介绍.猫眼电影.2024-01-22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4-01-2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