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三事”是由元代学者王祯所创制的一种多功能水利机械。这种机械是在传统水磨基础上改进而成,能够实现磨面、砻稻、碾米等多种功能。
结构和原理
水轮三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由水力驱动的立式大水轮,以及在其延长的水轮轴上安装的一系列部件。这些部件包括凸轮或拨杆、立轮(齿轮)、碓杆等。通过凸轮或拨杆的运动,碓杆可以实现上下往复摆动,从而完成舂米或谷物脱壳的操作。此外,立轮(齿轮)还连接着一个平轮(齿轮)和另一个立轮(齿轮)。平轮所在的轴上设有石磨,用于研磨面粉;而立轮所在的轴上则配有筒车,可用于农田灌溉。
发明人简介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出生于元代东平县(今山东省东平市)。他曾担任宣州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及信州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区)的县令。在任期间,他致力于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在大德二年(1298年),他成功制造了约3万个木活字,并使用这些活字排印了《旌德县志》共100部。他还著有《王祯农书》(又称《农书》),并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木活字版印刷术。
历史记载
王祯在他的著作《农书》中对“水轮三事”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水轮三事,谓水转轮轴,可兼三事,磨、砻、碾也。初则置立水磨,变麦作面,一如常法,复于磨之外周造碾圆槽,如欲毇米,惟就筒车轴首易磨置砻,既得粝米,则去砻置碾、碢干循槽碾之,乃成熟米。夫一机三事,始终俱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
作用与影响
“水轮三事”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使得农民的生活负担得以显著减轻。这一创新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后世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东平县人民政府 东平人物 王祯.东平县人民政府.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