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第六中学始建于1904年,至今已有118年历史,原名河南府中学堂。1957年因体制改革,高中部搬迁至洛阳东关,是现洛一高的前身;初中部留校本部,更名为洛阳市第六中学;1971年中州路开通时,学校一分为二,中州路以北为洛阳市第六中学,以南为洛阳市第三十中学。2014年11月,在分别43年后,洛阳市六中和三十中又重新实现历史性融合,新六中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洛阳东部。
学校简介
1957年因体制改革,高中部(现洛一高)搬迁至洛阳东关,初中部留河洛中学校本部,更名为洛阳市第六中学。1971年中州路开通时,学校分为两个校园,中州路以北为洛阳市第六中学,以南为洛阳市第三十中学(现已被六中合并)。洛阳市第六中学位于老城区西关中州东路356号,占地面积23亩(其中教学区占地16亩),建有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学校建有校园网,所有计算机都已接入互联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校是市属初中,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1288人。学校在职教职工90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5人,中级教师38人。学校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洛阳市第六中学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在校生1600多人,37个教学班。学校是洛阳市文明单位、洛阳市初中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洛阳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团学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洛阳六中已与洛阳市第三十中学合并,新的六中将会更加扬帆远航。
学校环境
洛阳市第六中学就坐落于老城区丽景门北侧、护城河东河南府城隍庙原址。丽景门为老城区西门,现建有高大城墙,有“不到丽景门,枉到洛阳城”之称;城隍庙建于明初,占地120亩,依次建有山门、戏楼、六角石柱亭、威灵殿、后殿;威灵殿为正殿,现紧邻六中教学楼。
走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洛阳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古朴大气美观的巨石,她优雅而坚定地矗立在鲜花丛中,昭示着学校厚重的历史和严谨的治学之风。巨石正面为校徽和校名,背面为校训:行成于思、业精于勤。与巨石交相辉映的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国学墙。将《三字经》和《弟子规》雕刻其上,并配有形象的图画,旨在影响师生共同品读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成功者必备的基本素养。意义深刻,效果显著。巨石的右侧为一排醒目的文化橱窗,张贴《中学生文明礼仪》《洛阳六中学生十个好习惯》,解说学校办学理念,展示教师、学生风采,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在这里都有其永恒的定格,熠生辉。橱窗后面为一片亭亭玉立、生机盎然的翠竹。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子历来是我国劳动人民十分推崇的一种植物。它的显著特点是:笔直、空心;正直做人,虚心好学。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不仅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又使师生的情操得以升华和提高。巨石北面正对电子屏幕,每天按时播放各项通知、励志格言、师生活动剪影等校园动态信息。
教学设施
学校硬件设施有教学楼、综合楼各2幢,实验楼1幢,200米环形塑胶运动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曾获荣誉
洛阳市第六中学曾荣获“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洛阳市教育系统学校管理优秀单位”“河南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优秀组织奖”“洛阳市文明单位”“洛阳市智慧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体现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社会影响力。
教育理念
学校秉承“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提出“阳光六中、科技六中、文化六中”的办学目标,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确立学校“普惠发展,线性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从严治校、“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强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传承百年优秀文化,力行新教育理念,致力打造名校。
参考资料
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展示平台.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展示平台.2024-09-06
洛阳市第六中学.房天下.2024-10-13
【学校动态】第六中学:因材施教 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获.微信公众平台.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