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谢运发

谢运发,1965年11月15日出生,汉族,重庆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任宝鸡市开发区医院院长,渭滨区民政局扶贫志愿者协会主席。现任中华医药科学院----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风湿病研究院院长。专攻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病的研究治疗,是远近闻名的风湿骨病名医。他于1996年独创RA四线排寒技术,并分别于2008、2009年获得了痹症四线排寒系列的三项国家级专利。

科研课题

他专门从事风湿病的研究,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风湿病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走遍我国风湿病的好发区、多发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对风湿骨刺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进行长达七年的分析,研究总结及分类,大胆开拓各种治疗。

RA四线排寒技术---发明人于1996年独创"RA四线疗法"。成功的直接排除"类风湿因子",降低抗"O"和"血沉"值数,萎缩骨刺,恢复椎体功能。从而攻克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症,腰颈椎病无法根治的难关。

医学事迹

拯救少年张宁

2005年10月,古浪县大墩滩乡14岁学生张宁为求治强直性脊椎炎,在父亲带领下到兰州市辗转求医,花光了所有的费用,病情却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只好流落街头。得到这一消息,医院将正在西关什字流浪的张宁父子接到了病房,并进行免费治疗。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几天下来捐款数万元。谢运发也组织医院的全体员工,为小张宁捐款5000余元。使得小张宁得以安心治疗。2007年3月3日,临床康复后的小张宁出院回家。

让孝子张晓之母重新站立

2007年7月,平凉市阳光少年张晓准备背起因类风湿骨病致残的母亲上学,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张晓母亲曹雪红的病情牵动了很多热心读者的心。为了让张晓安心上学,谢运发带领医院专家亲自驾车赶赴平凉,将曹雪红接到兰州市免费治病。一个月后,致残卧床13年的曹雪红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两个月后,曹雪红出院回家静养,至今疗效稳定。

社会活动

2005年,医院几位党员临时组织,号召全院党员和职工捐款援助贫困儿童张宁。当年14岁的张宁来自古浪县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来院时已经是重度瘫痪,加之身无分文,住院期间无生活费和医疗费。得知此情况后,在党员们的带动下,全院职工共捐款2000余元,并从家中拿来衣服、食物帮助张宁渡过难关。此外,医院还为张宁免除12000余元的治疗费。在院长达5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张宁完全康复。

为充分体现医院“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职,党支部成立后,建议医院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大型“优”、“免”公益活动,让利于广大患者。2007年,医院向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病患者开展住院床位费、拍片、B超、化验费优惠50%,免挂号费、诊查费、门诊患者排寒治疗费一次(200元),住院患者排寒治疗费四次(800元)。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共优免患者300余人次,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2007年6月,媒体报道平凉市寒门孝子张晓的事迹后,院党支部先后多次召开支部会和院办公会,决定将张晓因类风湿病在家瘫痪13年的母亲曹雪红,接到医院全免费治疗。医院组织以院长谢运发、书记张自兴为主的医疗专家组赶赴平凉,将张晓母子接到了我院治疗。经过58天全免费(10836元)的精心治疗,解除了曹雪红病痛,卧床的她重新迈出了13年来第一步,同时也为张晓进一步求学深造解除了后顾之忧。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甘肃卫视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公共频道、兰州晨报等10多家中央和省、市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后来,张晓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了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积极参加酒泉路街道和南稍门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2006年为酒泉路街道慈善捐款;2007年9月,酒泉路街道“衣被储备”银行成立,医院捐助再次慷慨解囊,积极用于酒泉路街道辖区的扶危济困。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为孤寡老人以及贫困家庭患者的义诊活动,免费送医送药上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08年1月,在甘肃省慈善总会和《西部商报》的倡导下,医院开展了冬季“送温暖”活动,在党员的带领下,全院职工为孤寡老人捐款增暖。

5·12汶川地震的当天,党支部及时召开党员大会,集体收看新闻报道,启动兰州蜀草中医院关于破坏性地震或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的预案和关于传染病疫情紧急应急的预案,同时确定了防震减灾医疗救护小组的人员并及时上报了城关区卫生局。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院长谢运发再次带头捐款。兰州蜀草中医院正式成立。短短几年,接受RA四线治疗而获得临床康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椎间盘脱出症,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痛患者数以万计。成功打造出“风湿骨病第一院”。并被兰州市甘肃省评选为非公有制党建示范基地。目前,兰州蜀草中医院如光辉勃发的朝阳,一步步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医学心悟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医药队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健康,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综合工程,必须明确战略目标。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尚未建立起长效机制,管理体制也不尽完善,总体规模偏小,专业范围较窄,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程式化,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使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对师承效果做出准确评价。因此,完善师承教育的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摘自《师承名医 满城桃李》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追本溯源。任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受当时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局限,因而任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若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搭建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先内后外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师承教育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需医德医风与人文素养齐抓,中医师承教育不单要传授中医的学术、经验和知识,还要培育徒弟的仁爱理念,良好的医德医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等。因此,中医学科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医者个人的专业技艺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学术造诣。就教育来说,名师才能出高徒。

-----摘自《师承名医 满城桃李》

个人认为:“从医”并非“从政”,要“医疗”不要“官僚”。将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化,并非一味的大量购进高尖端诊疗设备,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结果会更加准确,但不能全部依附西医诊断学而放弃中医诊断学。否则,是协助西医药文化通过西医诊疗设备加速同化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并非投入巨资去建设某级别的中医药机构,如果把发展中医药当做某级别中医药机构的事业来发展,那就不叫发展中医药文化,而是萎缩中医药文化。同化加萎缩等于灭绝。

----摘自《如何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国际交流空间》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开源畅流。中医药学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和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农夫,炎黄子孙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从医者更是不胜枚举。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前中医药文化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必然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彰显出巨大的作用。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笔者从事痹证的临床研究工作以来,采用诸多治疗痹的方法:如中西药内服、外贴、药浴、药棒、疗、磁疗、药酒内服外擦法、以毒攻毒法、发泡疗法、蒸汽发汗法、刮痧疗法、小针刀疗法、包姜疗法、藏药内服外贴法以及许多药厂生产的先进药品等。但治疗结果都只是“使用时缓解,停止即复发”。真可谓:“尪痹是不致命的癌症,活着的僵尸”。迫使我转向对中医痹证的病因、病理、病机方面反复探索研究。因此产生了:“集中病邪,强行驱除”的治疗理念,创立了痹证四线排寒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自《痹证四线排寒疗法治疗尪痹的临床体会》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传承中华医学的精华,已是每一位习医者的使命。

------摘自《师承名医 满城桃李》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