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指一切用电子手段产生的音响制作而成的音乐。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先锋派音乐中,它最能体现现代科技发展对音乐艺术的影响。纯粹的电子音乐不需要演奏者,音乐作品在电子音乐试验室制作完成,音源来自新的录音技术或能制造新音色的机器。
电子音乐主要分录音带音乐、合成器音乐和计算机音乐三类。录音带音乐是将自然界或日常生活的具体音响录下来,通过循环、变速、反转、分切、拼接等手段加以变形处理形成作品。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各国建立了多个电子音乐试验室,作曲家开始用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音响创作音乐,导致了电子合成器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便携式合成器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MIDI使电子合成器音乐与电脑结合,让更多的人可以创作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是指由计算机程序生产、创作或演奏的音乐。一个简单的程序指令就可以改变同一首作品形成新的版本。
自从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许多音乐工作者、爱好者们通过互联网交流作曲技术经验,更有数不清的音乐发烧友把自己制作的MIDI音乐或音色库上传到互联网上共享。越来越多的计算机音乐设备加入计算机外设家族中来,更多计算机公司投入到计算机音乐设备的研发中来。与此同时,多媒体音频技术也在随着计算机音乐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创新、迭代。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的相互促进、互相融合,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历史沿革
电子音乐发轨于20世纪40年代末,纵观其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末
从欧洲开始的电声音乐和具体音乐阶段这是电子音乐的开创阶段,法国和德国几乎是同时迈出第一步,巴黎和科隆是当时研究电子音乐的两个中心。法国的电子音乐开创者是皮尔·谢菲尔,他当时是受雇于法国国家电台的收音机工程师,最初热衷于创作具体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加以变化和处理,制作成磁带作品。谢菲尔创作的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是把车轮滚动、喷汽、汽笛等声音进行拼接、录制而成。具体音乐的这种制作方法为后来的录音带音乐打下了基础。
1951年,科隆西德广播电台在菲伯特·艾默特的指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拉开了创作电子音乐的序幕。德国的电子音乐家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与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不同的方法。他们不像法国那样注重情趣和气氛,而更关心科学实验的性质。他们也利用盒式录音磁带制作电子音乐作品,但与具体音乐不同的是,他们不采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而是采用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音响(最初是由振荡器产生的没有泛音的单正弦音)作为原材料。艾默特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作曲系,是德国电子音乐的开创者。他信奉十二音体系,认为序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在电子音乐中才能实现。他创作了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但影响不如他的助手——后来成为德国电子音乐代表人物的施托克豪森。
1928年生于科隆近郊的施托克豪森也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曾于1952年赴巴黎师从奥利维埃·梅西安学习现代音乐,并在谢菲尔刚刚建立的具体音乐工作室学习,1953年回科隆,到艾默特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当助手。他既得谢菲尔的指点,又得艾默特的真传,因此能融汇法、德两国所长,最初的作品《电子音乐练习曲》I和Ⅱ(1953—54)被誉为“更具理智的德国电子音乐的里程碑”。他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是《青年之歌》(1955—1956)。这部作品对电子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电子音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作品中,他将复杂的电子音响与演唱圣经歌词的童声结合在一起,从而首次突破了在录音作品中用纯电子合成音响素材或自然音响素材的限制,使法国的具体音乐与德国的电子音乐联姻,取得了美满的结合。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把人声作为待加工的音响材料来使用,演出中使用了声音的方向性,即在听众周围安置了五个扬声器,让声音从一个扬声器移到另一个扬声器,而造成声音在空间的流动感,使听众置身于流动的音响包围之中,从而第一次把“空间音乐”的概念引进了电子音乐。这两个特点在后来的电子音乐作曲中成了重要的、经常使用的手法。由于施托克豪森的杰出贡献,使他赢得了“20世纪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当代世界音乐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最现代的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等桂冠。
这个阶段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及作品还有:法国作曲家瓦列兹1954年在巴黎电子音乐工作室创作的《荒漠》和1958年为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菲利普馆而作的《电子音诗》,以及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1958年旅居意大利时以其女房东的名字为名创作的《芳坦娜混合曲》。这首作品由一系列噪音所组成,既是电子音乐中离开传统最远的一个例子,也是一首令人难以接受的偶然音乐作品。这个时期由于实验设备还比较简陋,作曲家受到极大的技术限制,还未能充分体现出电子技术在音乐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没有引起大多数人对电子音乐的足够重视。但那些新奇的作品却显示了电子音乐作曲手段有着广阔的潜力。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音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和电子元件的发展,人们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电子乐器,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电子风琴(简称电子琴)。但对电子音乐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却是电子音响合成器(简称电子合成器或合成器)。
早在1928年,法国就有一位作曲家兼电气工程师默里斯·玛719尔托诺夫大胆地把无线电技术与音乐创作联系起来,设想让某种无线电设备来作曲,后来终于发明了名为“温德·玛尔托诺”的电子乐器,这便是电子合成器的前身。这种电子乐器用琴键来变化音程,用真空管振荡器制造音响。演奏时,左手控制音量,右手弹奏旋律,并能弹奏出颤音、滑音等效果,不仅音域宽广(有七组音),表现力也很丰富,但音色却很特殊,根本不像传统乐器,终因当时不受欢迎而被淘汰。到了1950年,美国著名声学家奥尔逊在“温德·玛尔托诺”电子乐器的基础上又进行深入研究,才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合成器。
对于电子合成器的研制,美国一直走在最前面。1955年,美国无线电广播公司制造了著名的RCA(即该公司的缩写)电子合成器,1959年又由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的贝勒和奥尔逊改进为RCAMarkⅡ电子合成器,并把它赠送给哥伦比亚一普林斯顿大学电子音乐中心。美国著名作曲家巴特在60年代用这部合成器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各方面的整体序列进行了充分的试验,创作了许多电子音乐作品,其中有专为合成器写的《合成器作品》(1961)、《合成器合奏}(1962—1964)、以及为合成器与声乐、器乐合演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扩大了新的音响和创作手法的可能性,丰富了音乐创作。这个时期的合成器与旧的合成器相比有很大改进,但由于价格昂贵,体态笨重,操作技术复杂,因此没得到广泛的使用。直到1964年美国的穆格博士发明的电平控制合成器问世后,合成器才有了广泛的实际使用价值。穆格的电平控制合成器是一个小型的制作电子音乐的完备系统。它包括产生声音(振荡器、噪音发生器)、处理声音(扩音器、混频器、滤波器、反响器、环形调制器等)以及控制源(包括发生器、音序器、键盘等)三个部分。它取代了原来满屋子的器材和密密麻麻的插线,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作曲家从此再也不必在电子音乐工作室里长时间地进行枯燥的磁带剪辑了。然而在设备简陋的50年代,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是一件效率低而费劳力的工作,一部由数百个事先分别录制的音响组成几分钟的作品,就得花费数周时间才能最后组录在磁带上。当年施托克豪森那部13分钟长的《青年之歌》,就花了整整18个月才制作出来。
继穆格之后,法国的让·雅尔在电子合成器的研制和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取得十分卓越的成就。1948年8月24日,雅尔出生在里昂的一个音乐家庭里。他5岁学习钢琴,中学期间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理论,曾获文学学士,后来进法国广播电视公司音乐研究小组工作,这里有一台欧洲最早的电子合成器,从此,雅尔就同合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后他离开这个小组,自己在家里进行合成器研制和演奏。他采用穆格博士的理论,对原有的合成器进行了许多改进,终于造出了现代化的合成器。这套合成器由40台小型合成器和十几个键盘组成,重约3吨,价值80万美元。演奏时,还要3人为他伴奏,6人为他操纵整个合成器的技术部分,真可谓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超大型电子合成器。1976—1978年,让·雅尔用他的这套合成器创作了两首大型电子乐曲《氧气》和《潮汐》。其中《氧气》把人们带进了宇宙飞船在银河系航行的科幻世界,令人惊奇赞叹,雅尔也因此而获得了法国著名音乐家夏尔·科洛斯所设的科学大奖,并于1987年被美国人民杂志评选为世界五大名人之一。特别是在1979年7月14日巴士底日之夜,雅尔应邀用他的超大型电子合成器在巴黎的协和广场(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电子音乐会。他那独特的演奏,奇妙的音响和广场上无比绚丽的色彩,使整个巴黎为之轰动。这场音乐会由法国电视台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向西欧12个国家和日本实况转播,使现场听众和电视观众达到2亿5千万人。通过这场世界最大的音乐会,电子合成器和让·雅尔的名字便风靡世界,雅尔成了世界公认的现代电子合成器的杰出专家。1981年10月21日,雅尔还带着他的电子合成器来到我国,在首都体育馆宽敞的比赛大厅里,演奏了三首有声有色的电子音乐作品《氧气》、《潮汐》和《磁场》,使我国听众的耳目为之一新。同时,也谱写了一曲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新乐章。
除了法国的雅尔,在东方的电子大国13本也出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电子合成器音乐大师——喜多郎。比起欧洲的电子音乐大师们,喜多郎要算晚辈,但在13本音乐界,他却是电子音乐的开路人之一。生于1952年的喜多郎,在高中时曾组建过摇滚乐队,1972年来到欧洲,向原西德的电子音乐大师克斯·舒尔茨学习合成器音乐,3年后开始电子音乐的创作。作为东方人,喜多郎酷爱东方传统文化,他曾多次游历恒河流域、丝绸古道和中亚地区。由于这种对古老东方文明的钟爱,他的许多作品都带着东方的安静、祥和、神秘的色彩。1982年,日本NHK公司拍摄《丝绸之路》,邀请喜多郎为该片配乐,由此喜多郎便进人了创作高峰期。他的合成器音乐代表作有《丝绸之路》、《敦煌》、《天界》、《大地》、《诺亚方舟》、《天空》、《心灵之光》等。在美国这个挑剔的音乐市场上,喜多郎先后出版了20多种电子合成器音乐唱片,发行量共达一百多万张。在我国,喜多郎的合成器音乐也十分流行。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使用,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更加完备,特别是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合成器后,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们可以从早期的技术困境中跳出来,用更多的心思去考虑音乐本身。在这个阶段,电子音乐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第三阶段:电子计算机音乐阶段
电子计算机音乐发展异常迅速、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领域。对计算机音乐的研究开始于40年代末。在美国,一位名叫迈林斯的科学家,对计算机是否也能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施展威力的问题极感兴趣,并首先开始了这种实验。他在计算机上运用数字形式构成各种波型,产生不同的音响,进而形成一首乐曲。尽管这些乐曲并不动听,但却为计算机创作音乐迈进了可喜的第一步。美国音乐家泰伊则另辟蹊径,运用计算机对古典音乐大师的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对旋律、调式、和声、曲式、配器等手法进行统计,制成精确的表格,形成了与传统的音乐作品分析大相径庭的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运用计算机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利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是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计算机辅助作曲,即用计算机控制各种音响设备,如合成器、发声系统等,使之有产生和改变各种音响的功能并具备生成和处理音高、节奏、和声、配器的手段,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方便,二是用计算机自动作曲,即作曲家通过编程序使计算机能根据某些作曲规划和技巧自动作曲。所谓编程序,就是将准备创作的音乐作品按不同因素,如速度、旋律进行、和声学风格、曲式结构等编成特定语言输入计算机。例如,我们可设计以下程序:令计算机只用自键,在两个八度的范围内制造一连串旋律,这些旋律的开头和结束都必须是C音,七度音程不得使用,并且每个旋律都不可多于32个音符。将这些程序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很快就找出许多旋律,它们的音是任意选定的,但全部符合程序的规定。这便是计算机自动作曲。早在50年代中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作曲家兼数学家希勒和艾萨克森领导的小组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最早的计算机音乐作品是四重奏《伊利亚克组曲》,此曲在音乐上并不成功。后来他们与贝克合作,在更新型的计算机上作出了《计算机唱剧》,获得成功。这些作品推动了计算机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到六七十年代,计算机作曲在美国已相当普遍。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亦为计算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更理想的条件,作曲家们也在不断探索计算机音乐的新天地。
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时刻会有新的技术、新的软件被发布、软件升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音乐制作方法不断“计算机化”“互动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以及不断新出现的技术理念,新一代的音乐制作人正在探索中崛起,一个更为广阔的电子音乐“平台”和更加丰富的电子音乐“界面”正在成型。
艺术特点
音域宽阔
音域宽阔电子乐器具有很宽的频谱,可以将人听觉的全部音域覆盖,并可根据不同档级的要求,设计具有各种音域的电子乐器。
自动演奏和自动和弦
自动演奏和自动和弦功能电子合成器将电声装置与电子计算机联用,使电子乐器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电子乐器中,一般备有自动打击乐演奏器,可以按照预先编定的程序,自动地打出十几种节奏。另外,还有琶音、和弦伴奏等都能进行自动演奏。
演奏方式灵活多样
演奏方式灵活多样电子乐器通过变换开关,可以进行吹、拉、弹、拨、打击等多种演奏方式的变换。
音色优美
音色优美、独具风格电子乐器是将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它的效果与性能完全取决于电子技术手段。通过各种滤波器变化音色,使用频率合成技术、音型变换技术和电子音响润色手段,使电子乐器的音色,超过了常规乐器。
音响丰富
音响丰富且动态范围大电子乐器可以模拟各种管乐、弦乐、打击乐等常规乐器的音响,还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一些声音,如男声、女声、鸟叫、风雨声、枪炮声、水泡音、蛙鸣音等等。现代电子乐器还可以发出大自然中没有的、幻想中存在的奇特音响,如火箭升天、飞碟旋绕、太空遨游、仙境鬼域之类的特殊音响,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艺术享受和高度想象力。电子乐器的音响是由放大器来实现的,其音量功率输出可以从十几毫瓦到几十瓦,甚至上百瓦。可以在大型剧场、舞厅里无须扩音单独演奏,这是任何常规乐器无法比拟的。由于电子琴有足够的功率储备及动态范围,可以描绘细腻入微的轻声效果,又能同时发出气势雄壮的音响,瞬态响应好,各种音响的大小比例可随意调整,因此具有极大的自由度。
电子音乐分类
录音带音乐
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作而成的电子音乐作品统称“录音带音乐”,它分为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后者专指德国科隆电台电子音乐实验室所创作的录音带音乐,它以振荡器等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声音作为声音素材。因此,德国的电子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较浓的科学实验性质。科隆实验室的建立者艾默特认为序列音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在电子音乐中实现。他的思想对施托克豪森的影响很大,后者不但很快成为德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是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影响最大的作曲家。施托克豪森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青年之歌》为童声和电子音响而作,并于1958年在科隆举行的国际音乐学家大会上演出。作曲家认为,由于他的听众熟悉歌词,因此,他可以随意调整词、句、音节,甚至元音和辅音,而把歌词只当作纯粹的音响材料。他录下了一个12岁男孩唱、说歌词的声音,然后通过电子手段分解、变形、拼接、重叠,形成合唱声、一群人的喊叫声、卡农式的说话声或歌唱声、音块等各种效果。这些声音同电子音响互相作用,结合在一起。这里,所有音响单位的快慢、长短、强弱、疏密、繁简、音高和音色变化的大小等,都是精确计算、高度组织化了的。此外,他的电子音乐作品还有《练习曲I》(1953)和《练习曲U》(1954)。
合成器音乐
合成器音乐1964年电平控制合成器问世,电平控制合成器是一个小型制作电子音乐的独立完备的系统,包括音源、声音处理器和控制器三部分。合成器音乐显示出广泛的实用价值。它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还可以现场表演,进行即兴作曲。武奥里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的电子音乐家,他运用合成器创作了《时代的赞颂》和《乐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交流》。美国作的苏博尼克用布克拉合成器创作的《月亮上的银苹果》也是合成器音乐的重要代表作。
计算机音乐
计算机音乐,是指不仅利用计算机作曲而且其音响材料也出自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随着计算机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采用计算机进行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利用计算机的模拟一数字转换功能,作曲家可以对各种声音进行复杂处理,对各种参数进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并储存大量材料及数据,并通过各种程序,实现作曲家对声音构成的一切想象。所以,计算机比合成器在便利性和实用性方面更胜一筹,有着巨大的创作可能性。
艺术流派
电子音乐流派众多,其中有:合成器流行(Synth-Pop)、迪斯科(Disco)、高科技舞曲(Techno)、浩室音乐(House)、Drum\u0026Bass、Dubstep,嘻哈音乐等。
合成器流行(Synth-Pop)
合成器流行(SynthPop),也被称为电气流行或科技流行,即以合成器为主要乐器的流行音乐。在当今流行音乐中,合成器的使用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合成器流行乐也成为主流音乐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在音乐里加入合成器音效被当作一种时髦做法。作为新浪潮音乐的分支派系,那时候合成器流行逐渐发展旺盛,并在1980年代达到旺盛,并在1980年代达到巅峰。合成器流行歌曲有的时尚,有的梦幻,有的空灵,但都有一种撩人而无法抗拒之感。
与编曲简单、意蕴悠长的民俗音乐不同,合成器流行更注重音乐的科技感。合成器既可以模拟现存的所有声音,如乐器、人声、自然声音等,也可以生成新的电子音色。例如大波浪乐队演唱NoSuchDisease,前奏的声音与《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出场音乐神似,用电子音色给人带来很强的听觉冲击。
迪斯科(Disco)
“迪斯科”是英文单词“Disco”的音译,也是法文单词“Discotheque”的缩写,其原意是指收藏唱片的图书馆。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纳粹占据时期,这个词被法国人用以比喻巴黎的夜总会。毕竟,那里的确也收藏并播放着大量的唱片(主要以爵士乐为主)。逐渐,英美世界也接纳了这一称谓。
迪斯科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流行舞曲,与艺术摇滚相比,音乐比较简单,具有强劲的节拍和强烈的动感,它一般以4/4拍为主,并且每一拍都很突出,它的速度大约每分钟120拍,它结构短小,歌词简单,又很多段落的重复。其实,所有的曲子,只要调整一下速度,改成每一拍都很突出的节拍,都可以变成迪斯科舞曲。
高科技舞曲(Techno)
Technology,即表示“高科技舞曲”。这种音乐常常是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再由许多音效组合起来的。Techno的节拍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有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但某些Techno音乐还是会注重旋律的。
Techno起源于美国底特律。三名DJ:Derrick May、Kevin Saunderson、Juan Atkins尝试将电子乐与黑人音乐结合,而产生的Detroit Techno、Detroit Techno通常较平缓,不像一般的Techno那样强劲,这可以说是现代Techno的起源。
浩室(House)
浩室要求动作轻盈,潇洒,与音乐结为一体。随着浩室音乐,运用复杂而神奇的步伐表现的一种舞步,它可以加上拉丁舞的扭腰、武术的空翻、踢踏舞的基本步以及芭蕾的转圈,跳起来既可以十分优雅,也可以相当狂野。浩室舞的特色在于运用了很多轻盈的舞步,每一拍都有脚步变化,其较少规定手部的动作,是一种较为另类的舞风。浩室是NewSchool舞蹈的一部分。浩室更强调脚步,音乐控制舞者的身体,女孩跳起来极具美感。
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
新世纪音乐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最早是用于帮助寞思及洁净心灵而创作的。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人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有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New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还象征着时代的演变、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世纪音乐已经逐渐成熟,音乐杂志开始设立新世纪榜单。1986年第29届格莱美奖的奖项中,也增设了“年度最佳新世纪唱片”奖,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是演奏竖琴的奥地利籍音乐家佛伦怀德。这是NewAge首度明确地成为音乐类别之一的标志。其代表人物有:恩雅、雅尼、莎拉·布莱曼、英格玛、神秘园、班德瑞、喜多郎、久石让等。
主要乐器
电子乐器具有很宽的频谱,可以将人听觉的全部音域覆盖。并可根据不同档级的要求,设计具有各种音域的电子乐器。通过变换开关,可以进行吹、拉、弹、拨、打击等多种演奏方式的变换。一台高级电子琴,具有十几种演奏功能,可以奏出小型管弦乐队的效果。音响是由放大器来实现的,其音量功率输出可以从十几毫瓦到几十瓦,甚至上百瓦。可以在大型剧场、舞厅里无需扩音单独演奏,这是任何常规乐器无法比拟的。由于电子琴有足够的功率储备及动态范围,可以描绘细腻入微的轻声效果,又能同时发出气势雄壮的音响。各种音响的大小比例可随意调整,因此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另外电子乐器还可以模拟各种管乐、弦乐、打击乐等常规乐器的音响,还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一些声音,如男声、女声、鸟叫、风雨声、沧炮声、水泡音、蛙鸣音等等。现代电子乐器还可以发出大自然中没有的、幻想中存在的奇特音响,如火箭升天、飞碟旋绕、大空遨游、仙境鬼域之类的特殊音响。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艺术享受和高度想象力。应用现代电子技术,使电子乐器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较高级电子琴中,一般备有自动打击乐演奏器,市以按照预先编定的程序,自动地打出十几种节奏。在一些高级电子琴中,还装置了自动琶音及自动和弦伴奏装置。电子合成器将电声装置与电子计算机联用,具有更高的自动演奏功能。
按照电路结构的复杂程度,电子乐器又可分成玩具琴、简易型、普及型、中档型,高级型等各类。玩具琴是为少年儿童设计的,成本低廉,造型美观新颖,适于儿童心理。简易琴一般具有一、二种音色,键盘有2—3.5组,适于小学校及幼儿园使用。普及琴通常有三种或略多的音色及演奏功能,主要使用对象是中学校、业余文艺团体及广大音乐爱好者,普及面较大。中档琴线路较复杂,主要是为专业部门配备的,适于文艺演出、舞会伴奏等。高级琴功能繁多,音色十分丰富,音响指标高, 可做为专用的音乐设备。
代表人物
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
说起电子音乐,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1928年—2007年)为童声女高音、电子音响与现场演出而作的作品《青年之歌》(1956年),他录下一个12岁小男孩的声音,采用具体音乐的手法形成合唱、喊叫、人群的声音等各种效果,同电子音响结合,运用扬声器的空间效果来完成作品。在这里歌唱中的歌词已不重要,反而注重的是语音的成分,这也是先锋派音乐的显著特征之一。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兴趣广泛,他几乎将二战后的所有音乐流派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混合媒体、世界音乐、直觉音乐等手法运用起来。他尽力创造新的音响世界和表现方式,标新立异,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这些使斯托克豪森成为先锋派音乐的又一重要代表。
米尔顿·巴比特(MiltonBabbitt)
美国电子音乐一个重要作曲家是米尔顿·巴比特(MiltonBabbitt)。巴比特1916年生于费城,他是理性思维创作的代表人物,美国整体序列主义倡导者,他把他的作品与科学精确的实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中的理性因素提高到感性因素之上。巴比特4岁开始学小提琴,高中毕业时已显示出爵士乐演奏与作曲的才华。他早年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学数学,这成为日后他的理性化思维作曲的基础,后师从罗杰·塞欣斯专习音乐。米尔顿·巴比特自1938年起在普林斯顿任教,1947年创作《三首钢琴作品》,这是他“整体序列主义”作品的第一个实例。他长期追求电子音响的综合手段,50年代开始,巴比特被聘为美国广播公司作曲顾问,成为美国使用电子音响合成器的第一位作曲家,在理性主义思维与电子音乐的融合中,他追求对音乐织体中各个方面的序列控制,追求的是音乐的结构感。
巴比特的《菲洛梅尔》(Philomel),为女高音和盒式录音磁带而作,作于1964年。这是米尔顿·巴比特创作的一部出色而极富创新精神的电子音乐作品,磁带的内容包含电子合成器的伴奏和事先录好的女高音声音。这部作品为女高音贝萨尼·贝尔兹利而作。作品的声音基本材料为现场女高音、磁带女高音、磁带合成器。磁带女高音多经过了合成处理。
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 )
被喻为“欧洲电子音乐第一大使”的让·雅尔 (Jean Michel Jarre),除了是荣获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格莱美奖等电影音乐大奖,谱出《阿拉伯的劳伦斯》《齐瓦哥医生》的法国影音名家莫里斯·贾尔(Maurice Jarre)的儿子外,更是法国最伟大的电子音乐大师。
1977年的《Oxygene》专辑在全球创下数百万的佳绩,更带动日后电子音乐的热潮。当年在巴黎举行的露天表演会,超过一百万人的乐迷,配合上雷射灯光及烟火的壮观场面让他刷新了吉尼斯户外音乐会观众纪录,而这个纪录被他本人分别于1986年(休斯顿150万人)和1998年(莫斯科350万人)两度打破并保持至今。
作为世界上最早实验电子音乐和数字音乐的艺术家,二十年来的横跨音乐、美术、时尚及装置艺术等领域的电子乐先驱(专辑全球销量突破六千万张,创纪录的演出场次),已经获得了全球性的成功,并由此激起新一代的音乐人的创作灵感,引领了行业中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潮流之一。
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
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是电子音乐的先锋,对电子音乐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音乐家之一。罗伯特·穆格出生在美国纽约的皇后区(Queens district)。在14岁的时候,穆格就自己动手制作了第一件乐器,一架泰勒明电子琴(特雷门琴),人们可以在海滩男孩的经典名曲《Good Vibrations》中听到这种乐器。1957年,罗伯特·穆格在皇后大学物理学学士,后来穆格用他名字命名了一系列自己发明的合成器,改变了键盘在音乐中的地位。1963年,穆格发明由自己设计的Moog Modular合成器。1964年,在音响工程师交流大会上,穆格向众人展示出了自己的发明。在早期流行音乐的专辑中,很多乐手都使用了Moog Modular合成器。其中,文迪·卡洛斯(Wendy Carlos)1968年发行的专辑《Switched-On Bach》是最杰出的代表。《Switched-On Bach》销量达100万张并为卡洛斯赢得三项格莱美奖奖项。同样在1964年,穆格还发明了被形容为“第一台结构紧凑的,容易使用的”Minimoog合成器。为表彰穆格对音乐的杰出贡献,1970年,穆格被授予格莱美理事会终身成就奖。2001年,罗伯特·穆格还获得被称为瑞典音乐诺贝尔奖的“极地”音乐奖。
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于2005年8月21日在北卡罗莱那的家中去世,享年71岁。为了表示对穆格的怀念,穆格的家人创建了鲍勃·穆格基金(The Bob Moog Foundation)用来表彰对电子音乐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音乐人。和穆格长期合作过的一些音乐家,工程师和教育家如大卫·波登(David Borden),约翰·伊顿(John Eaton),文迪·卡洛斯 (Wendy Carlos)和里克·韦克曼(Rick Wakeman)等已经公开表示同意管理这项基金。
地区特点
中国电子音乐
中国电子音乐发展从一开始就走着与西方电子音乐发展相当不同的道路,立足于体现中国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电子音乐手段继承和弘扬中国音乐传统,并挖掘和发展中国独特的音色以体现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现代音乐风格,也因此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4年以来,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在北京先后举行了九届(1994、1996、1999、2002、2004—200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电子音乐节的主要活动包括:主题论坛、系列电子音乐会、系列大师讲学、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及学术论文评奖等。这些大型的国际性电子音乐活动,使中国电子音乐水平渐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国电子音乐与国际电子音乐发展的距离。值得关注的是,每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都有鲜明的主题作为音乐节的理念追求和风格基调。
随着我国电子音乐教学和创作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所举办的有关电子音乐的国际性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些活动为电子音乐的理论建设和艺术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使中西方不同的理论观点通过共同讨论得到完善和提高,为国内外学者的最新成果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大大缩短了中国电子音乐与国际电子音乐发展的距离。
美国电子音乐
美国电子音乐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电子音乐发展走的道路多少与欧洲有些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美国的电子音乐很少能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因此在美国,直到50年代中期才出现简陋的工作室,他们用租来的设备(主要也是商业性设备)来做电子音乐的实验。因此,战后美国的电子音乐主要是艺术家们个人化的探索,并没有任何政府组织机构参与或支持。尽管面临这种条件的局限,盒式录音磁带技术的强大推力还是在音乐领域产生了回应,一些作曲家开始希望利用磁带来创造可能的新的声音。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凯奇参与的“磁带音乐工程”(Project of 音乐 for Magnetic Tape)与巴伦斯(Barrons)工作室,还有以乌萨切夫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y)为代表的哥伦比亚与普林斯顿的电子音乐实践等。
美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私人化,当然还有地域的广阔性带来的空间上的疏离,使得美国电子音乐早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与创作理念。更确切地说,美国的电子音乐总体风格上更强调新技术带来的实验性成效,往往是实践第一,没有执着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引领(当然这一点,凯奇及后来的米尔顿·巴比特除外)。因此,如果一定要总结美国电子音乐的总体风格的话,这种技术引领、实践第一或许可以看作美国电子音乐乃至后来计算机音乐发展的一个总体风格。
德国电子音乐
从1970年代开始,德国就在录音技术和创作观念上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之后的30年间,无论是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天王级DJ—保罗·凡戴克,还是被看做是地下电子之神的SvenVath,都在德国有着同样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这两者之间,从受1970年代黑人音乐影响的舞曲根源Funk,Soul,迪斯科,到1980年代后兴起并蓬勃发展的House和Techno,年轻一代在电子音乐文化中找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自我认同。
在德国,1989年是变革的一年。不仅仅在政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音乐上。柏林墙倒塌了,东西德国走近了彼此,专门服务于Techno的“配套设施”也同时健全起来。此前,跳舞音乐的制作、销售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几十年前延续下来的模式中进行电子音乐不得不与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分享同样的音乐工作室、唱片公司、发行商和商店。由于资源贵乏,DJ在“迪厅”表演时播放的唱片中不少都是来自1970年代。1989年前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俱乐部,法兰克福的Omen,柏林的UFO和传奇鼻祖Tresor。这些俱乐部并不是偶尔举办—两场电子音乐Party,而是专门的电子乐场所,一些专攻House和Techno唱片的店铺、厂牌和发行商也陆续建立起来,而且他们出售的唱片不再只有引进版。1990年代初期到中期,电子音乐首先经历了流行化和商业化。受到Techno影响的唱片,主宰着各大排行榜和大众媒体的版面。孩子的玩具不再是吉他,Technics36电唱机、AKAI37声音采样器和Roland3鼓机取而代之。一年一度的LoveParade3也发展到了百万人的规模。许多先驱人物对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电子音乐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制作人更是以增长性的趋势出现,这是有着开放的耳朵,听着电子音乐长大的一代。
价值与影响
相对于其他传统乐器,电子乐器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性价比较低、耐用性强、维修简便等。它们可以供学生放心试演和获得操作体验的机会。不仅初置成本较低,而且运营成本也很经济,只需少量资金就可以建立电子音乐数字教室。这种设备可以实现一人一键盘的终端配置,用于集体教学和个别练习,非常适合因材施教,改变了音乐课程的传统师徒制和手工式授课方式。这也使得这种设备在学校的语音教室和电脑教室中同样能够实现现代化和多媒体化。
电子乐器的成熟和稳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成熟之前,产品更新速度快,技术开发成本高,生产受限,价格昂贵,寿命有限,难以普及。但是一旦成熟和稳定,大规模生产和广泛销售使售价迅速下降,并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同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新发布的中低档合成器或双排键电子琴都具备卓越的基本配置和功能,以及便于升级的可能性。
电子乐器是为了替代人力、节省成本而诞生的,所以仿真原声乐器必然是它最初始的目标和使命。电子乐器能够发出任何声音,不仅仅是世界上已有的声音,还包括我们想象力范围内的任何声音。电子乐器主流将是数码电子乐器展开其自塑之旅,与人工智能“合谋”,将电子乐器的自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许还将成为新的创作者。
发展前景
电子音乐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横跨了“模拟”到“数字”两个技术时代,包容了人类在声学、物理学、音响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今电子音乐的发展日趋成熟,由最初的“单一化”逐步扩展应用到社会的诸多层面,被大量使用在影视音乐、流行音乐等大众媒介、家庭化多媒体以及网络化的传播领域。同时,它也由“实验室制作”逐渐扩展出其他形式类别,像今天的电子化流行音乐组合的现场演出等。21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已经由初创时期单线条发展转化为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电子音乐本身而言,顺应了历史潮流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出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表现空间,同时还为自己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平台,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历史的坐标上开创出新天地。可以说,如今的电子音乐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断发展成长起来的。它以电子声学为基础,录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从社会生活领域来看,高科技手段进人音乐艺术领域后,越来越多的影音播放设备进人了寻常百姓家,大大提高了全民的音乐文化素养,使人们增加了更多音乐实践的机会。如今电子音乐的发展,影音技术的广泛应用,无不给现代社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生活到处都离不开音乐,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所看的电影电视没了音乐的铺垫,只有画面,就好像一潭没有流动的死水,感受不到它们内在的含义,自然也没有了生息。因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些特效和音效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两者真正到该重逢的时候了。现代科技普遍运用到音乐领域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实生活、社会需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加快了人类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然,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现实意义是深远的。运用科技手段对音乐领域的开发还是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科学和艺术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不断造福于人类。
参考资料
< Synth Pop:飞行在浪漫合成器下的人们> - 歌曲列表.酷狗音乐.2023-12-14
< 高科技舞曲:机械化的未来感电音> - 歌曲列表.酷狗音乐.2023-12-10
让-雅尔都柏林演奏 电子乐大师展现魅力.新浪娱乐.2023-12-21
电子音乐先锋罗伯特-穆格去世 享年71岁(附图).新浪娱乐.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