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究》是翻译家思果继《翻译研究》后的又一力作,是他十年治学的心血结晶。这本书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出版,再一次告诉读者在做翻译时如何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心思想仍然是:译文要像中文。
内容简介
一、加强自主策利,提高原创性,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的新任务和新特点;二、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要反映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新趋势、新成果,更要关注科技、经济、法律、贸易、金融、旅游、传媒等非文学领域的翻译实务;三、笔译与口译兼顾,英译中与中译英兼顾,着重于中英互译和中译英;四、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著作,港台外华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不乏佳作,立足中华语言文化,有其独特魅力,是我们的首选。
媒体推荐
自从《翻译研究》(香港友联出版社,1971;台湾大地出版社,1972)出版以后,将近十年来我仍然在研究翻译。我对翻译的研究本已厌倦,打算从此丢手。但是有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演讲“中英文的大别对翻译的关系”,事后博学如严耕望先生竟对我说,“你说翻译是小道,其实不对。翻译极其重要,因为我们一生精力有限,不能懂得各种文字;即使懂一些,也不能看很多书,所以要靠翻译才能接触到各国古今的学术名著。”他认为冯承钧对历史学的贡献在陈寅恪之上。这真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冯先生除了自己著述之外,还译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论文和书籍,如保罗·伯希和等汉学家的著作,辑成他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沙海昂(A.J.H.Charignon)著的《马可波罗行记》等,都是研究东西交通史的要籍。译文极好,既不像严复的那样古奥难明,也小像时下的那样欧化生硬。严先生还说,一家之言,不免刁:专精,不是一般人可以读的,而冯承钧的书倒是凡学历史的都可以得到它益处的。如此说来,我今后还要继续研究卜去,如有发见,写它出来,也可以供别人参考。
作者简介
思果,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1918年生。曾任职中国银行国外部,主编该部《办事细则》。后任香港工业总会、科学管理协会编辑,《读者是文摘》中文版编辑。兼任香港圣神神出鬼没学哲学院中文教授。旋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研究员,在该校教授高级翻译。著有散文集《艺术家肖像》《香港之秋》《想入非非》《功夫在诗外》等三种,译有《大卫·考勃菲尔》等二十余种,现仍人事译著。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一、论翻译为重写
二、中英文的分别
三、亦步亦趋——照原文词序的译法
四、天翻地覆——更动原文词序的译法
五、切断
六、入虎穴——三“敢”——敢删、敢加、敢改
七、踏破铁鞋——偶然巧合要搜寻
八、量体裁前——几句翻译的剪裁
九、咬文嚼字
十、中文禁忌
十一、还原
十二、十面埋伏——在……上、中下、里、前、后
十三、形容词副词的位置
十四、谬译举隅
十五、斜体字的译法
十六、译注
十七、上下四旁——杂论
第二部分
十八、被动
十九、中文语法和用法
二十、代名词
二十一、履夷防险——忌望文生义
二十二、查字典法
附录
二十三、翻译漫谈——读诺克斯论翻译
二十四、译者、译事
二十五、产仄可以不学吗?
二十六、翻译和烹调
二十七、翻译与国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