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柄沙参(学名:Adenophora stricta Miq. subsp. sessilifolia Hong)是桔梗科沙参属植物。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茎叶被短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花梗常极短;花萼多被短硬毛或粒状毛,少无毛的,筒部常倒卵状。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毫米。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长约1.5毫米。花期8-10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北部(镇雄县)、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西部、湖北西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东南部。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草地或林缘草地中。
无柄沙参根可以入药,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润燥,化痰清热;治干咳少痰。
形态特征
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茎叶被短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少近于圆钝的,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无毛,长3-11厘米,宽1.5-5厘米。
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的。花梗常极短,长不足5毫米;花萼多被短硬毛或粒状毛,少无毛的,筒部常倒卵状,少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长,多为钻形,少为条状披针形,长6-8毫米,宽至1.5毫米;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花冠外面无毛或仅顶端脉上有几根硬毛,长1.5-2.3厘米,裂片长为全长的1/3,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长1-1.8毫米,无毛;花柱常略长于花冠,少较短的。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毫米。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长约1.5毫米。花期8-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北部(镇雄县)、四川省(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九寨沟县、合川区、南川区、布拖县、普格县、美姑、冕宁县)、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西部、湖北西部、河南省西部(西峡县、栾川县、嵩县、卢氏县)、陕西省(秦岭以南)、甘肃东南部(天水、徽县、文县)。生长于海拔600-2000米的草地或林缘草地中。
繁殖方法
采种处理
留种时,选粗壮植株作种株,开花后剪去部分侧枝和花枝梢部,以减少养分消耗,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时连梗采下,放于阴晾通风干燥的室内后熟数日后晒干、脱粒。一般每公顷可采种子375千克。种子可装入布袋悬挂于室内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播前种子于30℃温水中浸种24小时,稍晾干后与草木灰和细肥土拌成种子灰,待播。
播种方法
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上、中旬进行,秋播于11月封冻前进行。由于无柄沙参苗期生长缓慢,杂草滋生严重,为便于田间管理,生产上以条播为主,在整好的面上浇1次透水,待水分渗下后按行距30-40厘米开浅横沟或直沟均可,沟深4-6厘米,将种子灰均匀撒在沟内,用细土盖平,厚度约2-3厘米,有条件的还可盖一薄层草,以保湿促发芽。每公顷用种量15千克左右。春播20天左右出苗,秋播于翌年3-4月出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选阳光充足、肥沃、富含腐殖质及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的平地或缓坡地。
整地:整地时,每公顷用腐熟堆肥或圈肥37500千克,加磷肥375-750千克作基肥,如地力较贫瘠,宜多施基肥,基肥撒匀后深耕30-40厘米,拣除石块杂物,开沟作畦,一般畦宽120厘米,沟宽30厘米,沟深25厘米,畦长随地势而定。要将畦面土块整细,再整成瓦背形,然后开好边沟、畦沟和田中间的腰沟,以保证排水畅通。
田间管理
间苗:当幼苗有2-3片真叶时开始间苗,前期育苗田以幼苗叶片不重叠为度。当苗高12-15厘米时直播田定苗,株距10-15厘米。间苗后浇水,适当追肥,肥料以稀薄人畜粪水为主。育苗移栽田要及时移栽。移栽前要施1次“送嫁肥”,打1次防治蚜虫的“送嫁药”。
中耕除草:苗期选阴天拔除杂草,定苗后结合追肥松土除草,适当中耕防止土层板结,中耕除草应结合追肥一并进行。植株封畦后,应停止除草以免折断茎枝;阴雨天,应注意排水,否则易发生病害,干旱时可适当浇水,特别是苗期。
追肥:苗期施入10%淡人畜粪水或2%尿素水。定苗后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每公顷用量15000-22500千克。入冬前浅松表土。每公顷铺施土杂肥15000千克,第2年出苗后追施入畜粪水,6-7月开花前再追施1次,每公顷用量15000千克,并拌入少量磷钾肥。
打顶:从第2年起,植株生长迅速,并抽苔、开花、结果。为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可在株高40-50厘米时打顶。
主要价值
无柄沙参根可以入药,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润燥,化痰清热;治干咳少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