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

古壮字也叫方块壮字,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p。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朝开始。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古壮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古壮字和壮族的语言相一致,因此自古至今,它一直在壮族民间流行。

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其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本源字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本源字”壮字的起源——古骆越文字,“土俗字”也就是方块壮字。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俗音乐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 

历史起源

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及方块壮字。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

195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壮文字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壮族群众的意愿,于1955年制订以拉丁字母为主要文字记录符号的《壮文方案》。195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推行。1956年11月,兴宾区壮文学校创办,壮文得以逐步推行。“文化大革命”中,壮文推行中断。改革开放后,1980年5月,恢复使用壮文。1990年以后,一些地区的学校特别是民族学校开设壮文班或开办壮文课程,使壮文得以进一步推行。

方块壮字构字方式

古壮字,即方块壮字,是模仿汉字而来,其造字法基本处于汉字框架内。部分汉字被直接拿来表示壮语,如“古”的发音被拿来表示壮语的“我”(音gou),“歌”则直接按照壮语读成fwen。方块壮字最主流的造字法是形声字,如表示“田”的一个上那下田的字,音“naz”,声旁是“那”,形旁是“田”。除此以外,汉字的会意、反切、象形等造字法在壮字中均有所应用。作为少数民族文字中少有的和汉字极其相似的文字系统,将壮字改造为拼音文字几乎可成为未来汉字拼音化的完美预演。

方块壮字的性质

方块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或汉字的零部件而创制的文字,属于借源文字,以注音为主,释义为辅的借源文字,简称“注音释义借源文字”或“音意借源文字”。它没有经过记事图画——象形字的早期表意阶段,而是直接借用汉字来给壮语词注音,形成了以注音字为主体的早期文字阶段,后来,随着壮字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才产生了注义字和形声字。此外,从方块壮字文献的用字来看,其注音字占了绝大多数。再以方块壮字的造字法来看,其标音类型的字也占据主流。据统计,在方块壮字的11种造字法中就有8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字属于注音字或半注音字。 

方块壮字缺乏统一的规范,多是直接根据当地发音从汉字中借来、生造,这使得方块壮字的字形因地而变,甚至同一个地区由于造字者不同,一个词也会造成不同的字。如表示“鸟(音roeg)”的字,凤山一带直接用汉字“六”,武鸣区一带则写作“六鸟”。表示尾巴的词在靖西市读taeng,写作“堂尾”,但在龙州县读haeng,写作“尾康”。

方块壮字常用比喻、转义、联想的方法构造新词。比如,dungxsaej(肚肠)意思是才学,dinfwngz(手脚)意为手艺,gwndaenj(吃穿)是生活。总体而言,在壮语词汇体系中,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方面的词语很少,反映农耕和家庭饲养业以及水生动物的词语却很丰富。

方块壮字应用

方块壮字主要用于抄写宗教经典,如壮族麽经、壮族师公经书、道公经书、鸡卜经的抄写等;进行民间文学创作,如壮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民俗音乐、剧本的创作等;用于谱牒、契约、楹联、碑刻、乡规民约、地名的记写等。在现代,壮族聚居区里仍在使用方块壮字。

参考资料

古壮字字典(精).百度学术搜索.2023-07-17

..2023-07-18

壮族的语言文字简介.古宫历史网.2023-07-17

..2023-07-19

「覃塘文史」充满魅力的民族——能歌善舞壮家人.贵港市文广体旅局.2024-01-08

壮族.来宾市人民政府.2024-01-08

寻找壮文.南方人物周刊 .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