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鱼

玫瑰鱼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天竺鲷科鱼类,肉食性,无毒,可喂以动物性饵料以及人工饲料,适合于水温26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100公升以上的无脊椎水族箱,最大体长可达10公分。

基本简介

玫瑰鱼,是天竺鲷科鱼类动物。鱼体呈椭圆形,前半身灰绿色,后半身银白色,虹膜呈鲜红色。体椭圆,高而侧扁。上主上颌骨缺如;前鳃盖缘上部平滑,而下缘呈锯齿。 颌骨具绒毛齿,锄骨和口盖骨齿很小。第一背鳍比第二硬棘稍微扩大,第三硬棘特大。体被栉鳞; 侧线完全。体银白,后方略带粉红; 头部黄色; 眼眶红色;体侧由第一背鳍延伸至腹鳍具一条宽于眼径之黑色横带,其后方体侧散布淡褐色之圆点。

玫瑰鱼主要分布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内,由日本、台湾至瓜哇及新几内亚,台湾南部有分布, 栖息于密密麻麻的珊瑚礁中。玫瑰鱼性格温顺,喜欢夜行,且行动迟缓,但遇危险时,反应机敏,能迅速逃离。玫瑰鱼群居性,以浮游动物或其它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玫瑰鱼饲养难度比较低,生命力强,对光照要求高,能接受大部分活饵料和干燥饲料,不吃片状饲料。通常在夜晚进行喂食。

玫瑰鱼凭借其外表以及性格成了海水观赏鱼中的翘楚,深受广大鱼友们的喜爱。玫瑰鱼也是可食用鱼。

此科鱼大都是行动迟缓,且绝大部分是夜行性的,白天会躲在密布的珊瑚礁之中,但是,一旦有危险来临,行动却会如闪电般快速躲开。它们通常会在珊瑚礁中出没,不过有一些可以在潮汐往来的海域中发现,还有一些会游到淡水水域中。和其他的海水鱼与众不同的是:它们有两道分开竖立的背鳍,再加上大头、大嘴及大眼,就成了这科鱼的显著特征。

生物学特征

玫瑰鱼的中文学名叫丝鳍圆天竺鲷,身体为长椭圆形,侧扁,头大,眼大,眼红色,口大斜向上。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分开,各自延长,第二背鳍的第一鳍条向后延长至超过尾鳍胸鳍和臀鳍很大,展开与背鳍相互对称,尾鳍中间内凹。头部暗黄色,身体底色为灰色,被圆鳞,鳞片间隙构成明显的网纹,身体中部一条黑色宽带从第一背鳍连向胸鳍中部,身体后部有20多个棕色的圆斑。

食性

该鱼温顺,喜集群活动,最大体长10厘米,也能与其他规格相近的鱼和平相处,杂食性。鱼缸养殖最好同时放养多条,以活丰年虾诱其开口摄食,之后就很容易喂养,对食物也不挑剔。

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

繁殖

繁殖方式则是以嘴含卵的孵化方式,通常是由雄鱼来担负此一任务,但有些种类则由雌鱼来进行,还有的是两性共同负责的。

它们一旦适应了水族箱内的生活,大部分的活饵料和干燥饲料都能接受,唯独不吃片状饲料,这点请多留意。还有,不要将它们和行动敏捷、贪吃的鱼类混养在一起,否则它们会抢不到食物。喂食时间最好在晚间,如此才符合其夜行性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它们接受新的食物。

它们的生命力非常强,如将它们饲育在水族箱中,则须让它们慢慢适应水族箱内明亮的光线,将照明逐渐的由暗转亮。

饲养攻略

水族箱

由于玫瑰鱼属于中型热带海水鱼,所以水族箱要稍微大一些,以水量在100公升以上的无脊椎水族箱为最好。

饵料投喂

玫瑰鱼的生命力非常强,所以饲养玫瑰鱼难度比较低。它一旦适应了水族箱内的生活,对大部分的活饵料和干燥饲料都能接受。但它唯独不吃片状饲料,这点请多留意。由于玫瑰鱼喜欢夜行,所以喂食的时间,最好是在夜晚。如此才能符合其喜夜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它们接受新的食物。

水质

适合26℃水温,海水比重1.022。

混养

玫瑰鱼是海水观赏鱼中的“小妹妹”,是性情温和、行动迟缓的“弱势”群体,所以,千万不要将玫瑰鱼和行动敏捷、贪吃的凶猛鱼类混养在起,否则它们会抢不到食物。

光照

玫瑰鱼的生命力非常强,但对光线的要求比较高。在最开始放入水族箱中饲养时,一定要记得将照明逐渐地由暗转亮,好让它们慢慢适应水族箱内的光线。

参考资料

Sphaeramia nematoptera .臺灣魚類資料庫.2024-08-23

谁知道红眼玫瑰鱼是啥样的 最好有介绍 和图片 是淡水鱼 还有能和点金 和青金 鹦鹉一起养吗.360问答.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