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满智法师

满智是四川省嘉定区人,出生年代及早年生活不详。青年时期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出家。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释太虚於武昌创智办「武昌佛学院」,满智由四川负湖北,考入武院第一期。是时武院创办伊始,号召力颇强,太虚大师任院长,大觉法师任学监,教师有空也法师、善因法师、史一如、杜汉三、陈济博等人。这一期的学生,出家缁众有法尊法师、法舫、漱芳、能守、默庵、会觉、观空、严定、量源、满智等;後来有继续入学者,学生最多时达到百人。满智在院,戒行精严、课业成绩优良,深受太虚大师重视。

简介

四川重庆郊区的北云寺,为「汉藏教理院」的院址。这是近代佛教改革派领袖释太虚、在民国20年(1931年)所创办的僧侣学府之一。事缘民国19年(1930年),太虚大师应四川佛教会之请,入川弘法,因受四川省主席刘湘邀宴,到刘氏见面。刘湘谈到欲选派汉僧入藏留学,以沟通汉藏文化。太虚大师告以,不如在四川设立一所僧侣学校,集合汉藏僧青年加以培育,作为促进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太虚大师年谱》记载此事曰∶

(10月)某日,刘甫澄(湘)於杨柳街招待所,欢宴大师。谈次,刘拟选派汉僧入藏留学,以通汉藏之文化友谊。大师因告以世苑之组织,不如先就川省设学校,集汉藏僧青年而训教之为便。潘仲三、何北衡、壬旭东、王晓西等题其议∶何北衡建议,以衰废不堪缟云寺为院址。汉藏教理院,即缘此发起。

释太虚回到上海市,於民国21年(1932年)元月,命他身边的学生、四川籍的满智到重庆市去负责筹备事宜。所以汉院之开办,满智法师的贡献实多。

武院学制原定3年毕业,唯以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施教困难,太虚大师决定将这一期学生提前毕业,即是把第2、3年的课程,浓缩在第2学年中1年授完,第1届学生在民国13年(1924年)7月毕业。在毕业之前,在日本学东密的大勇法师回国,到武汉市开坛传法,掀起了一阵学密的热潮,武院学生也趋之若鹜。後来大勇到了北京市,在北京的慈恩寺成立「藏文学院」,打算到西藏自治区学法。武院的毕业生中观空、严定、法舫、法尊法师等10多人都到北京入学。而满智不附和众人行动,他单独顺江东下,到南京市考入欧阳渐大师主持的「支那内学院」,学法相唯识之学。这时是支那内学院全盛时期,名师如吕澄汤用彤、邱希明、王恩洋等均在院任教,满智学习唯识,昼以继夜,於佛学奠下深厚的基础。

民国14年(1925年)冬,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中国佛教界组团参加,团员20馀人,包括释太虚、道阶、虚、持松、谭寿林揭谛、佛智、弘伞、开权诸法师,及王一亭韩清净胡瑞霖、杨鹤庆、刘凤鸣、韩哲武、张景南、张宗载诸居士,太虚大师为团长,召满智随行,担任大师记录员。满智也随行参加了这次东亚佛教大会。

民国16年(1927年),太虚大师受请出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大师到厦门晋山视事後,召满智到闽南佛学院任教。闽江学院开课後,以副院长常惺法师远赴云南省,院务由蕙庭、会觉、满智共同维持。是年冬,闽院发生学潮,一时之间未能解决,致院务陷於停顿。会觉先离院去了南山寺,过了春节,蕙庭与学生代表传戒(即後来的巨赞法师),赴杭州市释太虚报告经过,迎大师赴闽。院务由满智一人维持。後来太虚大师派大醒、芝峰2人到院,处理学潮,闽院恢复正常,满师仍在院任教。

民国20年(1931年)初,满智又应太虚大师之召,赴上海市接编《海潮音》杂。事缘民国17年(1928年),大师将赴欧美弘化,无暇兼顾《海》刊,拟暂时停刊,得泰州市钱诚善、王诚普二居士发心,愿负编辑任务,及负担全部经费,因之《海》刊在泰州发行3年。至是《海》刊迁至上海佛学书局,由满智继任编辑。在早期的《海潮音》杂的编辑中,以大醒、芝峰、满智3人,所编辑的刊物最具特色,对於佛教的影响启发也最大。

及至民国21年(1932年),汉藏教理院在重庆市设置筹备处,大师以满智为四川籍,人地相宜,命满智由上海市入川,到重庆负责筹备。满智於半年之间,把一座破落不堪的缟云寺,整理成一所教学的学府。释太虚乃命满智为汉院教务主任,负责院务;由超一为事务主任,以柚卢、慧松等为教师。是年假招生,於8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太虚大师亲临主持,以「澹宁明敏」4字为校训。

汉院初创,百废待举,满智主持院务2年,以辛劳过度,患了喀血病(应为肺结核症),因而辞职。太虚大师乃命遍能法师主持院务。後来法尊法师西藏自治区归来,继任教务主任,代理院务,维持到民国38年(1949年)。

满智法师离开汉藏教理院後,以後的事迹因文献欠缺,就无从查考了。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