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乌尔巴克齿龙‎

乌尔巴克齿龙属于伤齿龙科恐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它生存于上白垩纪早期的乌兹别克斯坦,约9500万年前。学名的前半部URBAC是个缩写字,由乌兹别克、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缩写组成,这群科学家构成了乌尔巴克齿龙的挖掘团队。乌尔巴克齿龙的化石是一个左齿骨与附著的牙齿,发现于森诺曼阶的Dzharakuduk组。此外,Averianov与苏伊将一些牙齿,归类为乌尔巴克齿龙的未命名种(Urbacodon sp.),这些牙齿发现于土仑阶的Bissekty组。乌尔巴克齿龙的正模标本是个长79.2公分的齿骨,上有32颗牙齿。乌尔巴克齿龙的牙齿缺乏锯齿边缘,类似拜伦龙寐龙属,但与大部分伤齿龙科不同。乌尔巴克齿龙与拜伦龙的差异在于,齿骨侧边的血管沟较少,齿冠前部较呈球根状;与寐龙的差异在于,乌尔巴克齿龙的体型较大。Averianov与苏伊认为乌尔巴克齿龙的齿骨笔直,牙齿较少,比伤齿龙属蜥鸟龙属具有更多的祖征,但两人并没有将乌尔巴克齿龙放入演化树中。2010年的支序分析显示乌尔巴克齿龙是拜伦龙和西峡龙属的近亲。

发现与命名

2004年9月9日,安东·谢尔盖耶维奇·列兹维在信息技术01采石场的Itemir附近发现了一只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下颌骨化石。乌尔巴克齿龙的模式种是乌尔巴克齿龙(Urbacodon itemirensis),由亚历山大·阿维里亚诺夫和汉斯-迪特尔·苏斯于2007年命名。属名“乌尔巴克”是对参与其发现的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科学家的缩写,与希腊语ὀδών(意为“牙齿”)相结合。种名指的是化石产地Itemir。

化石材料

乌尔巴克齿龙的模式标本是来自塞诺曼阶贾拉库杜克组的ZIN PH 944/16号标本,是一只保存有替换牙齿的左下颌骨。阿维里亚诺夫和苏斯还鉴定了由列夫·涅索夫早先描述的牙齿和其他材料,认为它们来自附近图罗尼阶比塞克蒂组的乌尔巴克齿龙。

形态特征

乌尔巴克齿龙的模式标本下颌骨长79.2毫米(3.12英寸),有32个牙位。它在顶视图上相当笔直。牙齿紧密排列,但在前24颗牙齿和后8颗牙齿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间隙,即间隔。这是一个独特的特征,但并未正式被指定为自衍征,因为它可能是个体变异的结果。乌尔巴克齿龙类似于拜伦龙和梅氏龙,但不同于大多数其他鸟臀目恐龙的是,它的牙齿没有锯齿。乌尔巴克齿龙与拜伦龙的区别在于侧面下颌沟的血管化程度较低,前牙冠更加球状,与梅氏龙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