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沫河口镇

沫河口镇

沫河口镇,隶属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位于淮河北淝河交汇处,距蚌埠市区15公里,离五河县县城41公里,为蚌埠市淮上区的东部重镇。

行政区域面积163.67平方千米(2017年),24个行政村,79977人(2017年),15万亩耕地。沫河口镇境内有蚌宁高速公路、306省道、淮河水路三线贯穿镇区,高速公路在镇政府附近设有出入口,水陆交通发达,工业园区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安徽省六十三个重点镇之一。2002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建设厅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安徽省清洁示范乡镇。2010年蚌埠市十强镇。2011年蚌埠十五强镇。

2020年5月,沫河口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历史沿革

概况

沫河口镇为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所管辖,其镇街区位于淮河北淝河交汇处,距蚌埠市区15公里,离五河县县城41公里,为蚌埠市淮上区的东部重镇。行政区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下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7万多人,有耕地15万亩。

2006年安徽省清洁示范乡镇2010年蚌埠市十强镇。2011年蚌埠十五强镇。

邮编:233316。区号:0552。拼音:mòhékǒuzhèn

气候沫河口镇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风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上隆雨集中,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摄氏度15度,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9.4度(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摄氏41.3度(1959年8月21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太阳辐射总量为119.1卡/平方厘米,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常年干燥度为1.05。暴雨天气系统主要受涡切变和台风影响,大多出现6至9月份,期间约占全年的60%至80%,隆雨量年际变化大。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沫河口镇紧靠京沪铁路,沿线通达苏州市、常州、无锡、南京、上海市等发达地区,人流,物流密集,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主通道。宁洛高速公路入口连接园区主干道,和即将建设的徐正在建设的蚌埠市五河-泗洪高速公路相接,实现了十字高速对接;省道306在镇内穿越而过,直接豫苏。已建成使用的淮河蚌埠港沫河口力源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

沫河口镇逐步形成了以陆路高速和铁路运输及水运的交通网络,2小时可达南京、徐州市合肥市,5小时到达上海、杭州市郑州市、武汉等,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接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能力强。

铁路建设:规划的淮海铁路途经站点之一。

行政区划

沫河口镇下辖村

经济

经济建设

沫河口镇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城镇水、电、路、通迅、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工商企业230多家,其中化工建材企业12家,粮食加工企业25家,机械加工企业3家,企业有五通蓄电池有限公司、易禾米业有限公司、江淮米业有限公司和蚌埠树脂厂,主要产品五通牌蓄电池、优质大米和不饱和树脂等畅销全国;

改造后的沫河口农贸市场

沫河口农贸市场已经投入使用;商贸城正在筹建中;医院设施齐全,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合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较快,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1940万元,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达到34.5万吨;财政总收入2431万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579万元,比前五年增长35%。

2020年5月26日,沫河口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私有制经济比重、经济外向度有较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前五年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业形势比较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育教部门有沫河口镇中心小学、沫河口镇中学等众多名校(即蚌埠市淮上区123重点中学),其中沫河口镇中心小学新校区已经落成。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特别是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保持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沫河口镇粮食总产量111387吨,肉类总产量5112吨,企业实交税金总额147万元,财政收入294万多元,固定资产投资39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2012年元沫河口镇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园区财政收入达到上亿元。该镇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壮大:镇政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目标,结合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不断改革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民营经济工作作为乡镇企业工作的重点,使全镇的民营经济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2008年,该镇民营企业共有37家,其中工业企业28家,五年实现总产值9.8亿元,销售收入9.2亿元,利润8000多万元,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

该镇财政经济稳步发展:在镇村干部及财税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均能按时完成县里下达的财政税收任务和排涝水费征收任务,财政对农民补贴资金能够及时发放。五年完成财政收入2431万元,保证了各项正常开支需要,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了全镇的稳定。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37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5556元,同比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11552万元,同比增长127%;招商引资15580万元,增长205%。由于成绩突出,我镇先后被授予“蚌埠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和2010年度县年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2010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稳定粮食发展的号召,全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思路,建成了以大李、信湾、洪集、大柏等村为主的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小麦万亩高产攻关田;以三铺、汪邢、横岭、宋圩、马放营、曹顾张、曹刘等村为主的8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在2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突破12.8万吨。小麦高产攻关项目通过了省、市、县验收,在县评比中获第一名。

二是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推进。蔬菜产业以新建专业基地为主,2010年,蔬菜产业在巩固原有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加大产前投入,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市场需求的调查和调控,切实做到品质增、效益增的目的。为应对老基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形势,2010年重点以大徐、龙庙为中心,新建了1000亩专业蔬菜基地,搞好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扶持农户发展中拱棚,引导群众发展精细菜、反季菜。同时,适度发展一些具有高品质、高收益、耐贮藏的蔬菜品种来补充市场,使全镇蔬菜总面积稳定在8000亩以上,蔬菜产业收入达到1600万元。

三是养殖产业向标准化推进。2010年,进一步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母猪保险和老旧猪圈改造扶持等政策,力求在标准化规模养殖上求得新突破。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为重点,狠抓品种改良和防疫,镇防疫站向专业养殖户免费提供防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扩大了养殖效益。在原有三铺养猪、五营养鸡、四铺养牛、宋岗养鹅的基础上,2010年,全镇新发展养猪专业户50户,年新增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新发展养鸡大户12户,年新增出栏20万只。同时,引导和鼓励群众结合资源优势和自身实际,选择性发展肉兔环颈雉等特种养殖,最大限度挖掘养殖产业的潜力。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年来,我镇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先后实施了陈桥低洼地改造项目、曹刘等村民办公助水利项目、夏家湖大沟清淤工程、三铺农业小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了速生丰产林造林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次人代会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和谐为本、规划先行、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根据各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注重引导汤陈、沫河口、龙庙等村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积极引导五营村农民发展小区肉鸡养殖,充分利用四铺民族村的特点发展肉牛养殖,利用宋岗村水源丰厚大力发展大天鹅养殖。通过努力,促使全镇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农村沼气池365口;建设四铺、沫河口2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按时按质完成了24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起了大柏等9个“农家书屋”。结合“清洁工程”,加快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程,使我镇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招商引资

沫河口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全面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已取得较好成绩。

文化

沫河口镇把普及和繁荣花鼓灯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着力点,取得显著成绩,5月16日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为使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共组建花鼓灯表演队22个,花鼓灯锣鼓队162个。采取企业与艺术联姻等形式,组建了圣泉花鼓灯艺术团、淮岭花鼓灯艺术团;与交警大队联姻,成立了交警艺术团。艺术团立足农村,面向农民,扎根农业,为农服务,同时兼顾城市,先后在淮南市合肥市、南京、扬州市苏州市等地演出500多场,观众达117万人次。由圣泉花鼓灯艺术团编排演出的《淮河情》,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鼓王”大赛中,获得“中华鼓王”称号。

名优特产

“鱼米水乡”的沫河口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棉花、芝麻、油菜、绿豆、西瓜、蔬菜、葡萄等,北淝河内河沟渠较多,水质优良,饵料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社会

镇区建设

沫河口镇紧紧围绕蚌埠市城市发展轴,以蚌埠母亲河淮河为纽带,自西向东沿河发展,西部设有以港口物流、仓储加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园,东部坐拥以高端医药、精细化工为主的沫河口工业园区。

国家重点港区--蚌埠港沫河口力源千吨级集装箱码头,码头岸线长1200米,后方陆域1000亩,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将成为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发展的水运枢纽。

蚌埠沫河口工业园区是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2008年7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在园区内设立蚌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也是全新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业区。园区功能区域合理,产业分布规范,基础设施完善。

园区位于蚌埠市淮上区东部,紧靠淮河北岸,南洛高速、蚌五泗高速、蚌五公路(306省道)穿园而过,距主城区仅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完全共享蚌埠在铁路、公路、水运、科技、人才、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接受蚌埠市发展的强力辐射,独享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力源国际港口的水运资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精细化工、新材料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承担着全市重点精细化工企业退市进园的重要任务,是我市接收沿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园区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0亿元,建成“五纵六横”道路62公里,2.2万吨污水处理厂、3万吨地表水厂各一座,110kv、35kv变电站各一座,140吨/h集中供热站一座(另500吨/h热电联产项目已开工建设),3亿方/年管道天然气供应站一座,电信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园区1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

园区有企业1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年产值150亿元,拥有雪郎生物、海华化工、辉隆肥业、朗润新材料、岚岛重工、江淮汽车粮油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成功培育了雪郎生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

自2006年9月建园招商以来,园区始终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淮上区乃至蚌埠市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

沫河口镇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城镇水、电、路、通讯、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改建的镇中心医院已基本完工,医院设施齐全。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合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项事业发展较快,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已投入使用的农贸市场和正在建设中的沫河口商贸城,极大的提升了沫河口的商业氛围。旅游资源

旅游

旅游景点

全镇主要景点有:十里淮河风光、沫河口市民公园、沫河口清代盐卡、四铺清真寺、华严禅寺等。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