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子,属于中药材的一种,来源于木樨科植物木犀的果实。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现全国多地均有种植。其味辛,性微温,归脾经、胃经、肝经。具有温中行气、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寒疼痛、肝胃气痛等病症。
形态特征
桂花子所属的木犀是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高度可达18米。树皮呈现灰褐色,小枝为黄褐色且无毛。叶子对生,叶柄长度约为0.8至1.2厘米,叶片质地坚硬,形状多样,包括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度范围在7至14.5厘米之间,宽度则在2.6至4.5厘米之间。叶子边缘可能有细锯齿,腺点在两面上形成小水泡状突起。花朵簇生于叶腋处,形成聚伞花序,有时接近帚状,每个腋下有多朵花。苞片为宽卵形,质地较厚,长度在2至4毫米之间,顶端带有小尖头,基部结合在一起。花梗纤细,花朵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花萼呈钟状,四裂,长度大约为1毫米,裂片大小略有不同。花瓣有四片,颜色可以是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橙色,长度在3至4毫米之间,花冠管非常短,只有0.5至1毫米长。雄蕊有两个,位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末端稍微延长,形成不太明显的尖头。雌蕊长约1.5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果实偏斜,形状为椭圆形,长度在1至1.5厘米之间,呈紫色或黑色。花期一般在9月至10月,而果期则是次年的3月。
栖息环境
桂花子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栽培。
中医药理
桂花子的果实黑色或紫黑色,长卵形,长1.5-2cm,直径0.7-0.9cm。果核紫红色,具有突起的棱线6-8条,胞间开裂,内含种子1颗,圆锥形,长1.2-1.3cm,直径约0.5cm,种皮黄色,种仁类白色,油质性。
主要价值
桂花子的主要作用在于温暖脾胃,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特别是对于胃寒引起的疼痛以及肝胃气滞导致的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配方举例
1. 治疗胃寒气痛:桂花子、砂仁各6克,香附子、高良姜各9克。将以上药物用水煎煮后服用,每日一次。(出自江西省《草药手册》)2. 治疗肝胃气痛:桂花子、陈皮各6克,香附、乌药各9克。同样通过煎煮后饮用。(出自《安徽中草药》)
参考资料
桂花子.中医世家.2024-11-08
桂花子的作用与功效、副作用|中医参考.中医参考.2024-11-08
桂花子.国学大师.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