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型护卫舰(俄文:Burevestnik,绰号:风暴海燕,北约代号:Krivak,译文:克里瓦克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第一级现代化导弹护卫舰。
该舰为苏联后续研制新型护卫舰--“无畏”级护卫舰打下了基础,该舰排水量3200吨,航速32节,最大巡航航程1600海里/20节,装备4门76毫米舰炮、反舰导弹、舰空导弹和反潜鱼雷。
1135型“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大体可以分为3个型号,Ⅰ型建于1968~1981年,共建造19艘;Ⅱ型建于1976~1981年,共有11艘;Ⅲ型建于1984~1993年,共9艘。Ⅳ型已经于2010年10月8日向加里宁格勒州的扬塔尔造船厂订购,并于2010年12月18日安放龙骨,首舰命名为格里戈洛维奇上将号。
发展沿革
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研制于苏联海军大发展的20世纪6 0年代,当时的苏联海军在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领导下开始实施远洋进攻战略,意图打造一支能在大洋上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对抗的全球舰队。“克里瓦克”-这款专司反潜、确保海上编队安全、并可单独执行任务的全新设计的作战舰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该级舰是一种全新的作战舰艇,同战后苏联海军在役的42型“科拉"级(1134型,Kola class)、50型“里加”级、159型“别佳”级以及35型“米尔卡”级等护卫舰相比己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135型“克里瓦克”级由加里宁格勒州的扬塔尔波罗的海造船厂、乌 克兰刻赤的卡布隆造船厂和圣彼得堡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共同建造,原计划建造42艘,实际建成服役40艘(这一数字不包括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三艘大改的11356型“剑”级隐身护卫舰)。
从大型反潜舰的角度来说,1135型“克里瓦克”级与61型“卡辛”级驱逐舰、1134型“克列斯塔”I级巡洋舰、1134A型“克列斯塔”II级巡洋舰和1134B型“卡拉”级巡洋舰相比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不过,被降级为护卫舰后,1135型“克里瓦克”级一举扭转了苏联海军护卫舰吨位小、远航能力差、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开创了红海军护卫舰大型化、远洋化和现代化的先河。从长远来看,1135型“克 里瓦克”级是苏联海军第一级、同时也是最后一级批量建造的大型导弹护卫舰。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后续1154型“无畏”级隐身导弹护卫舰批量建造,1135型护卫舰会逐渐淡出装备序列。
在前苏联护卫舰的建造史上,1135型“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大体可以分为3主要型号,Ⅰ型建于1968-1981年,共建造19艘;Ⅱ型建于1976-1981年,共有11艘;Ⅲ型建于1984-1993年,共9艘。
“克里瓦克”Ⅲ级舰是为前克格勃建造的,但后来归海军指挥。它的任务相当于美国的海岸警卫队,因为在苏联时期,克格勃除了情报工作,还同时担负国家边境的守卫任务,是“边防部队”。“克里瓦克”Ⅲ级舰拆掉了SS-N-14导弹发射装置和1座SA-N-4导弹发射装置,装上了机库和飞行甲板。“克里瓦克”I和“克里瓦克”Ⅱ级舰正在拆解,但有两艘1995年已报道退役的舰,在1996年又重新启用。
俄罗斯以1135型护卫舰为基础,1997年专门为给印度建造该型建造1135.6型塔尔瓦级护卫舰(英语:Talwar-class frigate,俄语:Фрегаты типа Тальвар)。俄罗斯对1135.6型护卫舰做了范围广泛的重新设计,形成了一种满载排水量3850吨的多用途水面战斗舰,主要用于反潜和反舰。
技术特点
动力系统
1135型“克里瓦克”I型(基型舰),采用长首楼舰型,舰首尖瘦,水线以上的舰首有明显外飘,显示其压浪性能较好;舰身带有折角线,首部干舷较高,舰桥及其它上层建筑低矮,适宜海上长时间航行:标准排水量2810吨,满载排水量3200吨:全长123.5米,宽14.2米,吃水7米;采用M-7型全燃联合动力系统(COGAG),包括两台功率各为18000马力的M-8K型主燃气轮机和两台功率各为6000马力的M-62型巡航燃气轮机,全舰总功率48000马力,四台燃气轮机连接两根推进轴;最高航速可达32节,经济航速14节:续航力4000海里//14节或1600海里/31节,最大自持力30天;全舰编制192人(其中包括22名军官) 。
武器系统
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首的一座并排结构四联装RPK-3“暴风雪”(北约命名SS-N-14“石英”)反潜导弹系统的KT-106发射装置是其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整个红海军也只有本级舰才采用这种布置SS-N-14导弹的方式,从外观上一眼就能认出来。KT-106发射装置内装有四枚85-R型导弹,该导弹仅为反潜导弹,不具备攻击水面舰艇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作战能力的缺失,苏联海军从1984年起使用新型85-RU型反潜/反舰两用导弹取代了85-R,加强了反舰能力,整个导弹系统的名称也相应改为URK-5“喇叭口一B"。但因发射装置仍然是KT-106,所以这一改动从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这一系统的编号也维持为SS-N-140。
在KT-106的后面,是一套埋于舰体甲板内的4K33“黄蜂”-M型(北约命名 SA-N-4“壁虎”)双联装升降式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该系统在舰上共设置了两座,另一座位于巨大的方形烟囱与舰尾主炮之间,两套系统各配备20枚9M33M型导弹。在SA-N-4的后面和低矮舰桥的前面,居中布置有两座环形的12联装RBU-6000“龙卷风”_2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共配备96枚RGB-60型火箭深水炸弹。另外,舰桥后的中部甲板两侧各安放一组并排式四联装CHTA-53-113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SET-65,53-65型鱼雷。从以上武器装备可以看出,I型舰的武器配置重点是反潜,其次是防空,而在反舰方面,舰后部梯次安排的两门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不得不尴尬地支撑着门面。
舰电系统
雷达火控
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桥顶后部相对低矮的四角格子主桅顶 端安放有一部双面帆形背靠的MR-310“安加拉河一A"(北约命名“头网C")型远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安加拉河-A”下面的桅杆前支平台上以及驾驶室正面顶上外支平台上可分别安装MR-212/201“伏尔加河”(北约命名“棕搁叶”)或“瓦伊加奇岛”(北约命名“顿河K"或“顿河2")或“旋转槽”等导航/对海搜索雷达;舰桥顶部靠前的地方和烟囱前上层建筑的顶前部分别装有一部用于制导“黄蜂-M”舰空导弹的4833型(北约命名“气枪群”)火控雷达;首部“气枪群”的后面梯次分布有两部制导SS-N-14导弹的“季风”(北约命名“眼球”)火控雷达;除舰桥外,烟囱前上层建筑的顶后部还有一部MR-105“顶环”(北约命名“袅声”)火控雷达,用于控制舰后部的两座AK-726型舰炮。
声呐系统
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载声呐共有两种:第一种是位于舰首水线 下的MG-332“大力神-2"(北约命名“公牛鼻”)舰壳声呐,由于该声呐没于水中,因此从外形上无法观察;第二种是MG-325“织女一”(北约命名“化马尾”)拖曳变深声呐,储放在舰凸起的T形声呐室中,此声呐室外形低矮,高度低于最后一座AK-726舰炮炮管的水平界面。。
性能数据
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参考数据:
衍生型号
1135M型
1135型“克里瓦克”II型
在1135型“克里瓦克”I型大规模建造并服役的时候,原 型舰制海火力薄弱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的对海作战武器仅有舰后部的两门AK-726型76毫米舰炮,射程及炮弹威力相对有限。因此,换装新型大威力舰炮成为不对舰体进行大改且能迅速提升对舰作战能力的最佳途径。
改进换装的舰炮是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AK100步枪型单管100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该炮虽为单管,但口径增大,弹丸威力提高,杀伤效果明显提升,且最大射程也由AK-726的15千米增加到21千米。两座外形圆滑的AK-100炮替换了AK-726成为本级舰最明显的外形特征。另外,原型舰上的“袅声”雷达也被新型的MR-114“狮”(北约命名“莺声”)所取代。经此改进后,1135型“克里瓦克”I型也就随之变为1135型“克里瓦克”II型(苏联内部命名为1135M型) 。
1型
1135型“克里瓦克”III型
苏联红海军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所表现出来的优 异性能也吸引了克格勃所属的边境警卫队的注意,因此,在原型舰的基础上改进一款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巡逻舰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这就是1135型“克里瓦克”III型(苏俄内部命名为1135.1型)。
从1981年8月14日第一艘“缅任因斯基”号开工到1993年4月2日最后一艘“基洛夫”号完工,1135型“克里瓦克”工II型共建造了8艘。除最后一艘“1144型巡洋舰”号在苏联解体后被乌克兰海军获得外,其它7艘均被分配到太平洋地区服役。该型舰不再需要担负编队反潜的重任,所以拆除了舰首的SS-N-14导弹,在同一位置换装了一座AK100步枪型舰炮,相应地,原来控制SS-N-14的两部“季风”制导雷达也被一部控制AK-100舰炮的MR-145型火控雷达所取代。
除舰首的装备变化外,1135型“克里瓦克”III型烟囱后的舰尾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为满足边境警卫队搭载直升机的要求,烟囱后的一套“黄蜂-M”舰空导弹系统和两门火炮均被拆除,腾出的空间增设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及机库。同时为弥补防空火力的不足,还在机库顶部两侧各增加了一座AK-630M型6管30毫米近防炮,作为配套,烟囱前原布置舰炮和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的位置被更换为一部MR-123(北约命名“低音帐篷”)雷达。另外,该型舰的8艘中除第一艘“缅任因斯基”号和第二艘“捷尔任斯基”号之外,后续6舰还将主桅顶部的“安加拉河一A”更换为更先进的MR-760“军舰鸟-琳”(北约命名“顶板”)双面板三坐标雷达。
边境警卫队使用的1135型“克里瓦克”工II型由于用途不同,外形上与其它1135型“克里瓦克”级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135改型
“克里瓦克“I型改进型
除上述两种1135型“克里瓦克”I级改型护卫舰都是重新设计后建造的全新战舰。苏联海军在现役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中还进行过现代化改装的尝试,前后共有两型。由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没有对这两型舰进行新的命名,所以沿用苏联/俄罗斯自己的命名。
1135.3型:1984年,在上年火灾中严重受损的“炎热”号经船厂修复后被改装为1135.3型,这次改装的内容很少,仅仅将原舰尾的“织女一”拖曳声呐换为探测距离更远的“明星-M1”型新型声呐。这种声呐体积较大,以致布放室的外形变宽变高,在舰尾甲板所占面积增加。从外观上看,该声呐室的高度己经高于最后一座AK-726舰炮炮管的水平界面,再加上这次改装仅有这一艘,因此如果看到只有声呐室不同于基型舰的1135型“克里瓦克”级,那就一定是改装后的1135.3型“炎热”号。
1135.2型:相比1135.3型而言,本型的改装步子要大 得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圣彼得堡共青团员”号、“飞翔”号和“热情”号三艘1135型“克里瓦克”I型舰进入造船厂进行改装。这次改装旨在全面提升对海作战能力,加装了先进的反舰导弹并换装了新型雷达,使改装后的1135.2型舰成为全能护卫舰。
从舰首方向看,原舰桥前的两座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两舷拟装备的两组四联装Kh-35“天王星”(北约命名SS-N-25“弹簧刀”)亚音速反舰导弹。之所以说是拟装备,是因为一直这种导弹及其制导雷达还没有真正上舰,留在1135.2型上的只有两个倾斜布置的导弹支撑架。
除此之外,本型舰用单面板的MR-755“军舰鸟M"(北约命名“半板”)三坐标雷达取代了原来的“安加拉河A"雷达,成为其外观上的独有特征。此处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单面的“半板”和双面的“顶板”之间的区别。
在声呐方面,舰尾部和1135.3型作了同样的改装,这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是本型舰的舰壳声呐换为MGK-345“青铜”(北约命名“公牛辆”)型。
6型
“剑”级隐身导弹护卫舰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考虑在1135型“克里瓦克”III型 的基础上采用新型武器装备和全新隐身设计理念,设计一款全能型的现代化改进型护卫舰,并称之为1135.6型。苏联解体后,该计划曾一度搁浅。不过,印度海军对现代化护卫舰的需求拯救了这一计划。印度海军首批从俄罗斯订购了三艘1135.6型护卫舰,并将其命名为“剑”级(音译为“塔尔瓦尔”级护卫舰)。
虽然此三舰是在1135型“克里瓦克”III型基础上改进的,但由于采用了流行的隐身结构,配备了新型舰载武器和雷达系统,所以其外形已经与其它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有了天壤之别。该型舰的舰首依次装备了A-190E型单管100毫米舰炮、“施基利”中程舰空导弹系统、八联装垂直发射的“俱乐部-N”反舰导弹以及一座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大打击能力。同时,机库两侧的两座强悍的“卡什坦”舰载弹炮结合近防系统又将本型舰的防御水平提高到新的档次。由于三艘1135.6型护卫舰都出口到印度海军服役,因此印度海军赋予三舰固定舷号。
俄罗斯为给印度建造11356型护卫舰,对1135.6工程进行了范围广泛的重新设计,形成了一种满载排水量3850吨的多用途水面战斗舰,主要用于反潜和反舰。排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航空武器系统,并用钢取代了轻合金。
6M型
俄罗斯海军向杨塔船厂订购了三艘新型1135.6M型护卫 舰。1135.6M型克里瓦克IV级舰是在1135.6型塔尔瓦级的基础上,按照俄军方要求采用隐身技术和特殊的船体设计,其特点是降低雷达截面(RCS)以及电磁、声学和红外特征,并配备先进的俄罗斯制造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新舰将原本塔尔瓦级的3S90单臂导弹发射器,换成三组12联装垂直发射器3S90E冷射式垂直发射器;整个防空系统仍为施基利(Shtil)-1,导弹改成适应垂直发射的9M317ME。该级舰首舰“格里戈洛维奇上将”号(舷号745)于2010年12月18日敷设龙骨、开工建造,于2013年7月交付,2014年正式入役。
该级各舰
1135各型舰舰名舷号:
服役事件
叛逃未遂
1975年11月8日晚,一艘隶属于苏联海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1 135型“警戒”号驱逐舰擅自启锚,离开驻泊地急驶而去。随之,部署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苏联海军护卫舰、驱逐舰、舰队航空兵以及空军的前线轰炸航空兵立即紧急出动,从空中和海上两个方向立体搜索、拦截和追猎这艘军舰。这是一起令波罗的海舰队乃至整个苏联海军颜面尽失、倍感耻辱的叛逃事件。原来事发时,“警戒”号已经被以政治副舰长维克多·萨布林海军少校为首的叛逃人员控制,他们诱捕并关押了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妄图劫持军舰前往瑞典。最后,在其它舰艇、飞机真枪实弹的拦截、攻击下,最初被蒙骗的水兵们醒悟且释放舰长,并在波图利内的带领下冲进驾驶舱击伤瓦列里·萨布林,重新夺回了战舰的控制权,戏剧性结束了这场美苏冷战期间震惊苏联的叛逃事件。
撞击美舰
1988年2月12日,美国海军第六舰队9000吨 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CG-48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和8000吨级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DD-970“卡伦”号以享有“海上无害通过权”为由,抵近苏联的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基地以南海域侦察苏联红军情况。苏联海军迅速作出反应,派舰跟踪并警告美国军队舰艇己经进入苏联领海范围,要求两舰立即驶出,但两舰仍以依照国际规则拥有无害通过权为由对苏联海军的警告未予理睬。
苏联海军不甘示弱,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做出了撞击美军舰艇、迫其离开、维护苏联领海主权的决定。
执行这项命令的是隶属于黑海舰队的两艘护卫舰,分别是3000吨级的1135型“克里瓦克”I型“忘我”号(舷号811)和1000吨级的35型“米 尔卡”级SKR-6号(舷号824)。面对吨位数倍于己的美国军队舰艇,两艘苏联护卫舰丝毫没有犹豫,坚决执行了命令。最终,811舰“忘我”号执行了对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撞击,而824舰米尔卡号则撞向了“卡伦”号,使美舰在无限惊恐中撤出了苏联领海。此次撞击事件发生在苏美美苏冷战即将结束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一些观察家还将此次事件称为“冷战的最后一次事件”。
表演失败
2015年7月26日是俄罗斯海军节,当日俄罗斯各舰队举行不同的庆 祝活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检阅了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然而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俄罗斯海军1135型克里瓦克护卫舰“美好”号进行导弹发射表演时发生事故,SS-N-14火箭助飞鱼雷飞出发射架就解体罗斯海。根据现场视频显示,该导弹的两个火箭助推器向两个不同方向崩出,主发动机未点火,和挂载的鱼雷一起旋转着落入海中。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认为,该导弹可能因为检修等原因,本应同时点火的火箭助推器出现问题,导致助推器和鱼雷带着旋转落海。
总体评价
服役近四十年的1135型“克里瓦克”级护卫舰,并没有真 正参加过实战,但其表现及突发事件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35型护卫舰基型舰的对舰打击火力偏弱,经过不断改型改进,后续1135型护卫舰的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作为一款远洋护卫舰,改型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在服役生涯中,该级舰远航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加强与受访国的各种联系外,还起到了展示苏/俄海上威力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中文:俄罗斯海军节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1135型美好号导弹护卫舰导弹发射表演失败.观察者网.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