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及伊拉瓦拉线(英语:EasternSuburbs\u0026IllawarraLine)是一条来往悉尼东区与伊拉瓦拉的区域铁路,为城市铁路所管理。它亦同时接驳一条通往卧龙岗(Wollongong)的南海岸线。该线于1880年代建造并进入当时是出产农业和采矿业的伊拉瓦拉,并1926年成为新南威尔士州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正文
今日,东郊及伊拉瓦拉线分成三部份:主线伊拉瓦拉线(Illawarraline)(但不包括今日的南海岸线)(SouthCoastLine)、新忽地至克罗努拉(Cronulla)的支线克罗努拉线(CronullaLine)以及由悉尼都会城至邦迪联运的地下铁—东郊线(EasternSuburbsLine)。该线目前以高班次运转,因此被新南威尔士政府称为“全悉尼最可靠的铁路路线”。
主线及支线
东郊及伊拉瓦拉线是由伊拉瓦拉线(本指包括南海岸线的海伦镇至奇亚玛一段)、东郊线(中央站至邦迪联运)和克罗努拉支线(新忽地至克罗努拉商业区)。当然这条线亦经包括皇家浦江郊野公园线和和黄华坟场线,不过这个分题暂时不说。路线的定向请按此。
东郊支线:东郊支线的起点-邦迪联运车站。(BondiJunction)东郊线是指邦迪联运站至艾利(Eveleigh)的一段东郊及伊拉瓦拉线。路线是由7公里的钻挖隧道加上1.5公里的明挖隧道,再加上2公里的架空桥面,几乎全程路程都是地底中进行。在东郊中有3条分开的隧道,里面藏着邦迪联运站、崖边站和英皇十字站。在邦迪联运站和崖边站之间的路段,有一个小型的通风口,那个其实是乌拉蛙(Woollahra)站,一个从未建成的车站;而在崖边站至英皇十字站之间,则有一段高架桥路线。
离开英皇十字站后,东郊线转向都会区前进;途中会经过一条高架桥经过乌鲁木鲁和东区分配公路。然后进入一条经过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隧道,到达马丁广场站。离开车站后会向南转,接着路线就会进入都会区中心区域,就到达市政厅站、悉尼中央车站和红厥站。在从艾利的铁路工场由隧道返回地面之前的路程中,该线全部都是以双轨行走的,同时在马丁广场、邦迪联运站和悉尼中央车站都各有一条回车侧线,以便列车来往东郊线(中央站至邦迪联运站)。
伊拉瓦拉线:伊拉瓦拉线的主线。从悉尼中央火车站离开后,主线会向南下。离开在伊拉瓦拉交汇处的隧道后,便到达伊拉瓦拉线。南海岸线的列车在这个地方汇合,之前列车在中央站开出,一直在地面行走。(除邦迪联运站开出例外)
离开红厥站后,这段路一共会有6条路轨(包括机场暨东山线和班克斯线)同时向南走,经过爱斯镇和圣彼得镇,便到达先邓咸站。此时主线便和班克斯线分开。机场暨东山线继续与伊拉瓦拉线平行直至涡拉溪站的北面(即涡拉溪交汇处)。定线继绩南下至康高拉,然后向西经过交顿、阿留下、好士维和笔林,再转南经过么谷,途中会经过佐治河(高雾桥),直到新忽地站主线便和克罗努拉线(CronullaLine)分开。
至于主线方面,在新忽地站和克罗努拉支线分开一直向南走,与王子公路(PrinceHighway)一起走向南面,然后在洛德(Loftus)站与前皇家郊野公园支线分开。最终伊拉瓦拉线会到达皇家郊野公园的瀑布站,东郊及伊拉瓦拉线的服务就此终结,往下的路程便是南海岸线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涡拉溪交汇处至好士维的路段设有4条路轨,往下的路段则以两条轨行走。而新忽地站就设有克罗努拉支线专用的3号月台。
克罗努拉支线:在新忽地站的东南面,有一条单行线向东行。这条线就是克罗努拉支线,支线由新忽地开始,一直向东走至乌拉瓦,然后转南直至克罗努拉的商业中心区。
历史
建造主线:要建造伊拉瓦拉线,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爬过伊拉瓦拉高原。伊拉瓦拉线(主线)的构思最初是在1870年代提出的,在那时往悉尼的南部(即是南线和南高原线)、北部(即是北线和纽卡素及中海岸线)和西部(即是西线和蓝山线)的铁路都正在兴建中,某些杰出的公民所组成的委员会就提出意见希望当局能建造一条铁路前往当时主要出产农作物和纺织物的伊拉瓦拉(Illawarra)地区,借此发展该处。
1873年,该委员会向当时政府的勘测员R.史提芬提出勘测悉尼至保利(Bulli)建造铁路的可能性。他建议该路线由罗素尔(Rozelle)(即是由白文(Balmain)发电厂旧址)开始,横过佐治河,接着跨过哥利山脉(GwawleyRange),再经过克竞港(PortHacking)后前往士旦温公园(StanwellPark),该路线会和连接至当时以彼得咸站(petersham)为总站的主线(即是主郊线(MainSuburbanrailwayline),今日的内西线。)连接。但当史提芬勘测此路线时就发现不少地形上的问题,尤其在吉米湾(GymeaBay)至克竞港之间。史提芬便记下自己在吉米港至吉米湾勘测时的事情,并写信给新南威尔士州的总工程师约翰‧白顿:
这个地方的地形基本上是由一些海拔200m的高原和许多锯齿状的深谷组成。那些海床全部都是与海在同一高度的上一次来到的卡佛先生,尝试去走过那些海湾,于是他往上走一条8哩长试验中的路,结果他走到山顶却不知如何下来。
同样的东西都写在信件中:
那里的大岩石、石头、砂烁全都放置得很混乱,并且全都被厚厚的草丛盖著,并交杂着藤蔓和匍匐植物…我每天用四分之一哩路来着手清理这些东西已是我最大的能力…"
除了地形外,在建议的双山至卧龙岗下坡路线上也发现问题。史提芬发现任何方案必须建造一条铁路爬陡坡的Z形转向路线(zigzag,swichback)来爬过伊拉瓦拉高原。在1876年委员会提出伊拉瓦拉线给新南威尔士州议会,不过就算是一笔由国会会拨出一笔£740,000预算的承诺和一班奇亚玛(Kiama)矿工的请愿信,议案最终被否决。
政府一直都没有表态,直至1880年新的方案出现才同意修建该路线。新的方案由都会区以南的麦当努镇站(Macdonaldtown)至奇亚玛,全长109公里。路线包括今天的伊拉瓦拉线(及南海岸线),即使在瀑布站至煤崖站(Coalcliff)出现偏差。1881年4月6日,总督柯吉亚‧洛德(AugustusLoftus)同意法案44号Vic.No.28。法案列明要拨款工程费£1,020,000,并计划首先兴建首37公里的路段,构成大概今天的路线,并预计于1884年9月30日完工。人们便马上讨论铁路兴建的可能性,尤其是超支最多的瀑布站至颚福站(Otford)之间的一连串隧道。
但工程到了高雾站(Como)时突然停工,原因是政府的测量员对史提芬所建议的路线抱有怀疑的态度,要进行调查。此举平息了公众一直以来的谈论,即使新的路线要凿更多隧道,挖更多洞穴,建更多急弯的路段,工程的总费用都只不过是£130,175,比之前的方案少6倍多,工程大臣同意此议案。不过即使工程曾短暂地停工,承建商拒绝在有争议的路段重新工程,于是要被逼重新招标承建商。
好士维站在1884年10月15日完成,瀑布站在1886年3月9日完成,而以奇亚玛站作为终站的全线于翌年的6月22日正式启用。
根据官方的文件显示,来往都会区至新忽地的路段工程进度并不完整的(例如交顿(Carton)站在1887年元诞启用,但隔壁的阿留下(Allawah)车站则在1925年11月25日启用),所以最初远行的列车都在周未运行直至全部路程完工。第一个正式在现今路线运行的列车在1885年12月9日运行。但是为了要测试高雾桥而要在1885年和12月和1886年的一月要停行。
扩充及电气化
新和旧的高雾桥(ComoBridge),位于佐治河上。于1972年建造的新桥在图片中的前面。主线建成后,伊拉瓦拉交汇处至好士维(Hurstville)一直都是双轨的。不过随着乘客量的提高,意味着四轨化是必须进行的。1890年4月,好士维至洛德(后来曾叫作洛德联运)进行四轨化(除高雾桥外),随后工程伸延至瀑布站,该年的12月12日完成。而红厥至好士维路段四轨化则在1913年至1925年间进行。
在1890年,高雾桥铺设了双程汇合单程轨道。(gauntlettrack)。不过这种做法就争论了很多个十年,因为这会造成瓶颈效应,于是在1905年旧桥旁边建了一座新桥,两条桥运作一直同时直至电气化工程为止。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委任约翰荷兰公司(JohnHolland\u0026Co.)来建造一条新桥。新桥于1969年建造,1972年完成,新桥主要是由预压力的混凝土箱建成,而第一班横过新桥的列车是在18:17于高雾站开出。而旧桥和么谷(Mortdale)至奥特利(Oately)的一段路线于1905年被取代了,现时旧桥则用作行人通道及自行车路,在假日有很多人经过。
伊拉瓦拉线是新威尔士州最早的电气化铁路路线,并且在几个月前连接于1926年3月1日启用的第一段市环线“悉尼中央-圣占士”。1926年11月,电气化工程已到达新忽地站。并伸延至当时的新支线-皇家浦江郊野公园线。至于洛德站至瀑布站的电气化工程则在1980年代完成,服务列车由初时的蒸汽火车变成柴油列车。尽管1979年东郊线已经完成,政府打算将电气化工程继续伸延至卧龙岗,工程由1980年7月20日开始并在1984年完成。
克罗努拉支线
克罗努拉地区有交通服务已是1895年的事,当时政府正细分加马特湾(GunmattaBay)和克罗努拉海滩的交通,已有不少以马作动力的公共汽车来往克罗努拉海滩至新忽地站。1900年未,一个名为“新忽地-克罗努拉有轨列车联盟”(Sutherland-CronullaTramwayLeague)的组织成立。他们向国会建议在克罗努拉建造一个有轨列车路线。建议路线由新忽地站的南端开始,然后向东北方的王子公路走,再向东面的京士道(Kingsway)走,经过今天克罗努拉总站,最后到达些利公园(ShellyPark)。国会交通小组委员会终于在1908年同意建议,一个造价£37,505并拥有四个站及货运侧线的单线铁路终于在1911年6月12日启用。
此时有轨列车服务已达饱和的情况,列车经常因为在回线(crossingloop)的滞塞延误导致乘客赶不及到新忽地转车。而与其竞争的的公共汽车公司提供一个比有轨列车较快的服务前往好士维,及后该线遭到极大的亏损加上大萧条的影响导致客运在1931年8月3日面临停驶,货运服务则撑到翌年的1月12日也无法继续提供服务。与其竞争的的公共汽车公司面临无对手的营运。
而今天我们所见的重型铁路(克罗努拉线)则在1920年被建议,当时汤姆厄利桥(TomUglysBridge)正在规划中。下公共建设委员会在1923年建议电车路线由高可拉(Kogarah)或好士维伸延至克罗努拉,使乘客前往都会区的时间缩短。不过铁路委员会则认为电气化铁路会较适合,他们认为一个电气化铁路能直接服务克罗努拉的乘客至都会区的一些重要车站并能比伸延电车路线更有效服务整个区域。克罗努拉商会同意铁路委员会的建议,认为此举不只节省时间,还能节省金钱。
即使铁路委员会已经同意建造克罗努拉线,但因为资金的问题在1930年代曾延期。当时支线的计划和电气化的计划出现争议,人们讨论究竟那个支线才能合适接驳主线。而且早两个关于接驳高雾和新忽地的提议早就被否定了。本地(克罗努拉)的住客亦都开始关注该地再有铁路服务的来临。
国会终于在1939年3月2日同意建造支线,支线一共拥有5个车站。在同年的12月16日克罗努拉支线正式启用。启用仪式在克罗努拉站进行,由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总督约翰‧洛打(JohnLoder,2ndBaronWakehurst)作主礼嘉宾。
虽然在克罗努拉线通车时在卡令巴站附近有一条回线,不过由于全部路程是以单线运行以致无法扩充服务到克罗努拉半岛。于是在1980年开始铺设由吉米到卡令巴约长3.5公里的复线,吉米、米湾达和卡令巴站的月台设计都改为岛式月台,新路线于1985年7月15日加入服务路线。
其它支线
先邓咸(Sydenham)站,是班克斯线和伊拉瓦拉线的分支。除了克罗努拉支线外,还有一些是属于伊拉瓦拉线的支线。班克斯线最初是以伊拉瓦拉线的支线的形式启用,在1895年二月接驳至贝尔多站(Belmore),然后在1928年7月16日伸延至些乎顿(Sefton)站,该线变为主南线(MainSouthLine)。同样地,机场暨东山线在未接驳机场线前,亦曾是伊拉瓦拉线的支线。第一个向国会常备委员会推介的的计划在1916年进行,与班克斯线相同的当它们正兴建时,都是交替的路线,该线于1931年9月21日首先以皇果园站作为终站,三个月后路线伸延至东山站。最后路线在1987年12月21日伸延至谷田(Glenfield)站,并接驳南线。
皇家国家公园支线
一个模拟前新忽地线的地图,包括皇家国家公园支线。(1987年)悉尼南部的一大片土地在1879年被列为皇家国家公园的范围,是全球第二大的郊野公园。1886年为了提供训练场地给新南威尔士州的军队,便迅速地建造一条短短的支线前往皇家国家公园。同年的3月9日便建成了,同时亦建造新忽地至瀑布的支线。第一批乘客就是军营启用后一个月的开放日的军队。当时支线只有两条支线,一条是货运侧线而另一条是用作运送大型的物资(例如大炮)。1886年5月支线终于有客运服务,路线在1899年进行双轨化,使路线能在假日亦能运载乘客。当伊拉瓦拉线进行电气化时,支线亦同步进行。
虽然在澳大利亚独立后军营关闭了,但支线仍继续服务游客和住在灰角(GrayPoint)附近的居民。为了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在新南威尔士州举行的世界童军大露营,第二个月台建造了。在浦江郊野公园的管理人请求下,总站在1955年的6月改名为“皇家郊野公园”。
隧著克罗努拉支线的启用,国家公园有更多的道路的进入以及其它的因素,促使支线的乘客量下降。即使1978年乘客量曾经复苏,在将郊野公园游客中心迁至该站时赞助人仍拒绝每三个人一班列车。直至1990年该线仍继续正常服务并继续在在州铁路(StateRail,城市铁路的前身)铁路网之下的一个小支线。不过当在1991年因为一次系统故障,导致服务暂停。政府和铁路公司同样地决定一起关闭该线,来补偿损失。
支线沉睡了一段时间后,国会同意将路线给悉尼电车博物馆(SydneyTramwayMuseum)营运。博物馆改变其性质成为一个轻轨铁路,并在1993年5月1日重开。包装成为公园线(ParkLink)服务。在假日以每小时的班次服务。
和黄华墓园支线
1897年在新忽地站旁一幅地被建为一个墓园,即是位于和黄华(Woronora)的东面。其实当初位于克罗努拉北西的勤尼(Kurnell)亦是另一个选择。1990年6月13日一条822米长的铁路启用,同时亦包括一个长134.1米长的月台和一条回线。第一个在和黄华墓园进行的丧礼在铁路启用前的一年进行,从都会区的停尸间站(MortuaryStation,又称董事街站(RegentSt))乘火车到达。
随着汽车的通行,由火车运送棺木的情况渐渐减少。最终在1947年5月23日关闭该线,其实在早年已经没有人在那里进行丧礼。该线以及其月台在路线关闭后全部都被拆除了,现时已经几乎看不到任何痕迹。不过由主线进入支线的分支路,今日仍然可见。
东郊支线
约翰‧白德田所原本设计的都会区铁路路线图。(东郊线以深蓝色显示,当时的伊拉瓦拉线是拉驳著市环)铁路前往东郊的构思在1860年代出现,意味着铁路要进入都会区,而不是光以悉尼中央车站作为终站。不过由于路线造价太昂贵,加上当时的政府以建造近郊线为大前提,因此计划被搁置。而且1880年代东郊的规模仍然太小,因此建成铁路的机会非常渺茫。1890年至1896年间皇家委员会再次提起要建造一个前往都会区的铁路,包括东郊线,不过计划仍被否决。不过后来东郊开始建造电车路线,“1880年电车路线伸延”将路线伸延至东郊,在1894年路线伸延至邦迪海滩、1898年至玫瑰湾(RoseBay)、1909年至屈臣湾(WatsonsBay)。另外亦铺设两条电车线至环域(Randwick)。
1916年都会区的铁路路线计划重提,路线设计由墨尔本铁路总工程师约翰‧白德田设计。随后将计划交给国会,白德田的计划认为需建造一个圈形的路线(即是今日的市环线),和一条前往东郊的支线(即是利用高架桥穿过乌鲁木鲁(Woolloomooloo)。这条线并伸延至窝打老(即都会区以南),全程共有10个站,并连结伊拉瓦拉线。
国会有1947年通过白德田的设计,并将设计放在都会区的郊区电气化铁路(修正)法案。在此计划内会建成两条线:一条是由高架桥经过英王十字至邦迪;另一条线是由圣詹士南下,经悉尼棒球场,并伸延至皇滩(Kingsford),最后到达悉尼中央站。不过1952年的一次经济大衰退,使工程停了十年。
1967年东郊线的提议重现,不过就与白德田的计划有差别。这包括早期前往邦迪的支线,然后再加上五个站在查理十字站(CharingCross)、法国人道站(FrenchmansRoad)、环域站(Randwick)、大学站(悉尼大学,University)和皇福站(Kingsford)。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因此嘉许给这条路线的设计者大雪山水力发电机构({{lang|en|SnowyMountainsHydro-ElectricAuthority)。不过在1976年立法议会对路线作出讨论时,认为需对整条铁路拨出的建筑费减少,因此乌拉蛙站、皇滩延线、邦迪联运站和马丁广场站的大堂扩充要取消。但是东郊线仍然会和伊拉瓦拉线结合。
东郊线最终在1979年6月23日全线启用,不过那时伊拉瓦拉线仍然接驳市环线(逆时针),并不如今天的情形般。最初是以穿梭的形式来往中央站至邦迪联运站,不够一年后随着和伊拉瓦拉线的接驳工程完成,列车改道经过一条双轨的路线由爱斯镇以北、伊拉瓦拉联运以南的一条隧道开始穿过红厥站,直至悉尼中央站的东郊线月台。红厥站的地底月台和马丁广场的一条回线随工程在1980年7月20日完成。
后期扩充
涡拉溪站的伊拉瓦拉线和南海岸线月台。为了应付2000年悉尼奥运会所带来的人潮,政府在1995年兴建机场线(亦称为新南线,其实这是本来的名称)。那时来往机场和都会区的交通公具只有300和305号的“机场快线”巴士。
但面对庞大的奥运会设施开支,自由党的约翰·费伊(JohnFahey)向政府提议将新路线和私人公司进行合作建筑和管理。在这个交易下,政府会支付建筑费;而私人公司(即是机场连线公司)会负责建造和管理。
终于路线在奥运开始前的3个月启用,即是2000年5月21日。路线用了大约9亿澳元,当中政府出了7亿元,私人公司则出了2亿多元。新线包括5个站,其中4个都是私人公司管有;国际站(International)和国内站(Domestic)都是为机场而设的,包括更大型的升降机和出闸机。另外亦设3个郊区车站,一个是发展中的往宅区—马斯觉特(Mascot)和绿广场(GreenSquare)和一个由城市铁路管理的转车站—涡拉溪站。
在皇滩伸延线废除前,邦迪联运站本来是用作一个回线的车站。在2001年,政府驳回半私人性质的邦迪海滩延伸线的申请。不过为了保证增加容量,城市铁路的路线清理计划在邦迪联运站增加一条回线,使班次由每小时14班次增加至20。前往市环线伊拉瓦拉线的列车亦可前往东郊线。工程在城市铁路2006年的新时间表(5月28日)前完成。
列车
伊拉瓦拉线本来是一个来往两个城市(包括卧龙岗)之间(因为当初路线的终点站是奇亚玛,即今日的南海岸线)的客货混合的火车路线,货运服务通常开往今日的班克斯线,每天都有大量的煤和一些货物穿梭于铁路上,不过郊区线的货运服务只限于繁忙时间。而纯客运服务的路线则是在东郊线和克罗努拉支线。
以前人们会乘搭蒸汽列车前往悉尼中央车站,当初前往好士维的列车都是蒸汽列车的Q.158和R.285车种。当都会区地下铁路在1926年伸延至圣詹士后,一个新的电气化铁路将会经过那里。当皇家浦江郊野公园进行电气化后,当初以蒸汽火车运作,后来因为成本问题而以电气化列车运作。这个问题一直争论至瀑布电气化和东郊线建成后。东郊线成为第一个使用双层列车运行并逐步运行至整个铁路网络,这种一直没变直至1981年东郊线和伊拉瓦拉线整合为止。列车使用爱斯镇联运至东郊线。
东郊及伊拉瓦拉线的列车都是以么谷维修中心作为维修基地,因此大部份列车型号是L、S和T、G系。繁忙时间是每小时12班,非繁忙时间是每小时6班,公众假期是每小时4班。
相关条目
澳大利亚铁路
参考资料
1.城市铁路东郊及伊拉瓦拉线时间表 - 铁路路线时间表。
2.Neety的火车网: 东郊及伊拉瓦拉线: 车站名称及其来源 - 名称的由来及其照片。
3.新南威尔士州未来计划
4.公共交通票务 - 包括1979年东郊线所售的车票。
5.Railpix Australia - 铁路图片: 伊拉瓦拉线
6.城市铁路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