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圆鳞鲉(学名:Parascorpaena mossambica (Peter,1855)),属于辐鳍鱼纲、鮋形目、鮋科圆鳞鲉属的鱼类。这种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北部、东北部、东部及恒春南湾沿岸亚潮带岩礁区。
形态特征
黑斑圆鳞鲉的体长为体高的2.7~2.9倍,头长为体长的2.3~2.4倍。该鱼类的背鳍Ⅻ-9;臀鳍Ⅲ-5;胸鳍15~17;腹鳍Ⅰ-5;尾鳍20。侧线鳞23~25。鳃耙10~13。椎骨24。幽门盲囊5。体长为体高2.7~2.9倍;为头长2.3~2.4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2.7~3.5倍。头长为吻长3.5~4.3倍;为颊部头宽1.5~1.9倍;为胸鳍基部体宽1.6~2.1倍;为眼径3.2~3.8倍;为眼间隔7~8倍;为眼后头长2.0~2.3倍;为上颌长1.8~2.2倍;为尾柄长2.4~2.9倍;为尾柄高3.7~4.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5.1倍、第二鳍棘3.6倍、第三鳍棘2.6倍、第四至第六鳍棘2.3倍、第八鳍条2.6倍、最后鳍棘2.6倍、倒数第二鳍棘3.3倍、最长鳍条2.1倍;为臀鳍第一鳍棘3.6倍、第二鳍棘1.8倍、第三鳍棘2.0倍、最长鳍条1.8倍。为胸鳍长1.3倍、基底宽3.3倍;为腹鳍长1.8倍、鳍棘2.6倍;为尾鳍长1.6倍。体中长,侧扁,长椭圆形,尾部向后渐狭小,背缘斜弧形,腹缘几平直;躯干前半部较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长约等于尾长;尾柄中长,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4倍。头颇大,侧扁,吻背缘斜直,眼后背缘弧形,腹缘凹弧形。吻中长,圆钝,吻长等于或略短于眼径。鼻孔2个,圆形,靠近,前鼻孔较大,距眼约等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稍前。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至吻端的距离约为眼后头长1/2。眼间隔狭而凹入,约为眼径1/2。口中大,端位,斜裂,口裂长约为头长1/2。上下颌约等长,下颌端部无明显向下骨突;上颌骨后端宽截,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细牙,上下颌牙带宽大,犁骨和腭骨牙带细狭,犁骨牙群左右相连,呈倒“V”形。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不也峡部相连。鳃盖条7,前3条不扩大,后4条基部平扁扩大。鳃耙短小。假鳃发达。鼻棘1个,尖锐,向上略后。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外侧具1尖棘,下缘具2长棘,前棘向前,后棘前弯。第一眶下骨具1棱棘,位于第二眶下骨前棘前下方;第二眶下骨具2棱棘,前后排列。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终止于第二眶下骨后部。前鳃盖骨具5棘;第一棘最大,具1副棘;其余各棘向下渐小。鳃盖骨具2棱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尖锐发达。侧筛骨具1眼前棘。额骨具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和眼后棘各1个。鼓棘1个。额棱不明显,无额棘。顶骨具顶棘和颈棘各1个。颅骨各棘约等大。顶骨无顶棱。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2个,微小;翼耳棘1个,较长大;后棘上下各1个;肩棘1个。胸鳍基部上方具1肱棘。眼间隔深凹;后方具1顶枕窝,浅而方形。前鼻孔具1短小皮瓣。眼前棘,眼上棘、眼后棘常具1皮瓣;眼上棘皮瓣明显较大,多变异;颊部,上颌骨,眶前骨下缘和前鳃盖骨后缘散布不规则皮瓣;侧线上及体侧常具皮瓣,小形个体一般无皮瓣。 眼球上部常具多个细小皮条。鳞中大,圆鳞。侧线斜直,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
分布范围
黑斑圆鳞鲉在中国主要见于台湾北部、东北部、东部及恒春南湾沿岸亚潮带岩礁区。国际上,该物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表明其适应了广泛的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