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四十春秋

序伯翱贤侄是我看着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他都保留着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纯朴、憨厚和善良。在生活的激流中,他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对他的进步和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基本介绍

1、基本信息

书名:《四十春秋》 作者:万伯翱 出版:作家出版社 字数:25万字 出版时间:2002年3月

开本:大32开 序言:曹 禺 印刷:南方印刷厂 类型:报告文学作品集

2、内容提要

这是全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万伯翱的一部报告文学集。作品集由5部分组成,分:一、星斗篇;二、采风篇;三、亲情篇;四、垂纶篇;五、梨园篇;六、影视篇,共52篇文章。作品集主要采写老一代革命元勋的离休生活。整部书文笔清新,结构严谨,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很值得当代老年朋友们一读。

3、曹禺

伯翱贤侄是我看着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他都保留着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纯朴、憨厚和善良。这在中国的干部子弟群中实在是非常可贵的。我想是由于家教,他对文艺、戏剧充满了感情。工作之余常常写些东西自娱、娱人,有电影《两个少女》、电视剧及文章问世。电视剧《大西北人》在中央电视台放映,我曾看过。他与一位同志合写的《少林将军》,听说最近正在拍摄。如今他要出集子了,要我这个老头儿为他写几句话。一方面,我的确喜欢这个孩子,我为他高兴;另一方面,我们都姓万。我更应该答应他的要求。有人讲,提携后辈,是长者的义务。我不是什么长者,而且我老了,有时连笔都拿不动。但在这位辛勤耕耘的青年人面前,我是欣然动笔了。20世纪60年代初见到伯翱,他还戴着红领巾。那是在北戴河区。1962年他被父亲、我的友人万里同志送到河南省农村锻炼。首都知识青年支持农村,伯翱大约是第一个人。父亲对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生活的激流中,他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对他的进步和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十年劳动生活后,他踏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学的是英语专业。此外,他当过九年兵,做过部队的团政委,如今在中国体育杂志社任总编辑。他大了,成才了。前些时问起他的岁数,居然已过不惑之年。岁月如流,人生竟是这样的快。在我的面前,伯翱依然像个孩子,依然是那样的恭敬多礼,不像有些孩子那样剑拔弩张,张牙舞爪。当然,那些人可能更有本领,但我还是喜欢伯翱这种具有中国纯朴民风的类型。他的作品体裁我看的不多,记得是在1985年,我和女儿、我的老伴一起观赏他编写的历史电视连续剧《侠女除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孩子是勤奋用功的,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值得说的是,他被选为北京振兴京昆剧协会的理事。他爱戏如痴,我和老伴李玉茹在剧场常碰到这个戏迷。他这个集子里不少是写戏评和戏剧名角专访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国粹不能丢,后继应有人!希望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病中,勉强执笔,为伯翱写下这几句话,作为我们忘年之交的长久纪念。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于北京医院 曹 禺

4、作者简介

万伯翱,1943年生,祖籍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之长子。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后,1962年秋为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参加农业劳动,因表现突出,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作为下乡知青的榜样,《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新闻媒介对此作了报道。在经过农村10年艰苦劳动锻炼后,1972年春天,被农场干部职工一致推荐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当翻译兼外国留学生班主任。他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戏剧和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两个少女》,5集历史剧《十三妹除暴》,6集电视连续剧《大西北人》,独幕电视剧《贺帅钓鱼》,以许世友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少林将军》等先后搬上银幕和荧屏。还著有《劳动日记》、《三十春秋》、《四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等著作,主编《灯下日知录》一书,是一位有文采、勤笔耕、品质优良的高干子弟。1989年起任《中国体育》、《运动休闲》、《车王》三家杂志社的副总编和总编辑,2000年4月起任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部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新剧本》杂志社董事会董事长。其他社会兼职:泰山国际登山节组委会副主席、中国网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等。下面刊发的是中国著名戏剧创作艺术家曹禺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在北京医院为其自传体文集《四十春秋》一书所作的序。(文/郭新平 黄启贤)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