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爆米花(Popcorn)是用玉米、酥油、糖一起放进爆米花的机器里做成的一种膨化食品,味道比较甜。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小米)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爆米花来。
数千年前,爆米花首次被发现于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
制作原理
早期的爆米花在加工时,是将玉米(许多谷物和杂粮类都可以)置于特殊容器中的加热,使得玉米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 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
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器盖子被打开,玉米被突然释放在常温常压下,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玉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同时玉米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而爆米花大多基本上都是由爆裂玉米经过简单加热爆出来的爆米花,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转炉”了,因此也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
分类
根据原料分
常见的爆米花是用玉米、酥油、糖一起放进爆米花的机器里做成的。
根据口味分
草莓爆米花
芥末爆米花
按制作方案分
爆米花主要分为传统爆米花和新式爆米花。
传统的爆米花是以玉蜀黍属为原料,在小转炉中经过高温加热后制成,其中可能添加了一些糖精来调味,但不会加入任何人造黄油类的脂肪。传统爆米花虽然脂肪含量不高,但传统的小转炉在高温下可能会释放出铅。现代制法的爆米花添加剂太多,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大量的特种油脂、香精和色素,这使爆米花的能量和反式脂肪含量增加。
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一
用料
详细步骤
制作方法二
主料
爆玉米100g
辅料
黄油20g、糖粉30g
步骤
1.准备好所需材料。
2.黄油放锅内烧至溶化,然后关火。
3.倒入爆玉米粒。
4.把爆玉米粒拌匀,让每一粒都沾上黄油。
5.把锅盖盖上,再打开火。
6.待爆玉米粒开始开花时,将火转成小火。
7.越来越多的玉米粒爆开,要时不时的动一下锅,以免糊底。(此时千万不能打开锅盖)
8.待玉米粒全部爆开花后,再加入糖粉。
9.把爆米花和糖粉拌匀即可出锅,冷却后即可食用。
制作方法三
用料
详细步骤
小贴士
在玉米还没开完花时,千万不能把锅盖打开,不然爆米花会爆到到处都是。
制作方法四
一般锅、精质油或黄油(选其一或各加一半都可)、玉米粒,都是1:1平铺在底部!(可按家中量勺为准,玉米量为平辅锅底)全部材料入锅后,开小火,不时地晃一晃,可以用筷子搅拌一下,至第一个爆开,可以往爆米花中放入糖,喜欢可以多放,(不可早放,油糖加热会焦的很快)就完全盖好锅盖,不然全都飞出锅外面了!然后可以听到不断有迅速爆开的声音,当声音速度放慢了就可以离火了。
冷几秒钟,不然里面还会不时有飞溅出来的爆米花,也可以让余热再把未爆的爆开,然后就可以开锅了。
注意:当声音放慢就要离火,千万不要舍不得下面没有爆开的,不要在火上停留太长时间,这样就会全糊的。
保存方法
由于爆米花易受潮,受潮后就会丢失了其酥脆可口的新鲜口感,所以爆米花不易保存太久,要趁新鲜吃。如要储存,须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受潮。
饮食文化
历史来源
爆米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数百年前“项链”馋人早在欧洲移民迁入这块“新大陆”之前,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美洲原住民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焙玉米的技术。一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现代的发明家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据说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美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还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识,还介绍各种新风味爆玉米花的方法。一名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自称为“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瑞顿·巴哈尔已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讲的都是“玉米经”。
也有记载爆米花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苏州古城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什么把爆米花叫做“孛娄”呢?爆米花想是模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清代学者赵翼在他著的《檐曝杂记》记收有一首《爆孛娄诗》:“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饮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龙头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也叫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龙头节的很多传说都与饮食有关。
龙头节与爆米花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大禹等也相继效法伏羲。
到姬发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初二这天有看“引龙熏虫”之说,为的是驱毒,以免于病疫。
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素三鲜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食“龙子”,吃馄饨叫食“龙牙”,蒸蒸饼也要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家家户户还要吃春饼、炸油糕、吃猪头肉、爆米花以“挑龙头”、“吃龙胆”,庆贺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收,国泰民安。
金豆开花与爆米花的传说是,武则天做了皇帝,因她篡夺了唐室江山,惹怒了神皇,便谕旨龙王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这可苦了老百姓,只见大地旱得庄稼枯死,河塘干竭,断绝生路。龙王看见人间五谷干枯,饿遍野时,不忍心违旨降了雨。玉皇大帝闻之勃然大怒,即将龙王压在一座山下受刑,并立石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返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老百姓为了搭救龙王,就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找呀找呀,可哪里都找不到这样的豆呀!到了二月初二这天,有个人看见一个老婆婆在集上卖玉蜀黍粒,他灵机一动,这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
于是,玉皇大帝就免了龙王的罪将它召回天庭,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打这以后每年的二月初二老百姓就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仓流”的顺口溜,以寄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爆米花+含糖饮料:影院“标配”其实不健康.人民网.2023-01-03
爆米花:民间即将远逝的记忆.m.toutiao.com.2022-06-09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东风解冻 散而为雨.m.toutiao.com.2022-06-09
爆出开心“花”朵朵 爆.m.toutiao.com.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