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赵家洞

又名琅天洞,位于旬邑县县城东北12.5千米的汃河北岸。旧志载有“宋、金朝避兵于此”之句,可见此洞当建于宋之前。洞在石崖峭壁上凿成,外露其窗,里隐其室,沿洞井而上,无门。共3层,现有完整洞孔45个,高2米、宽3米、深4米。下层绕山脚凿成。崖壁上伸下缩,如雄鹰展翅,迎风翱翔。邑人萧廷彦(萧芝葆父)作诗赞曰:“复穴当年极苦心,底缘韬晦一登临。山同载千寻耸,路入羊肠九转深。丛桂漫歌招隐赋,猗兰重续感时吟。仙源试向前溪问,隔岸桃花正满林。”

《旬邑县志》(2014版)828页

建设背景

赵家洞又称琅天洞,石窟群建于峭壁石崖上,外露其窗,内隐其洞。共分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现痕迹仍存。旧址上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当创建南宋之前。

旬邑县北部--盖在悬崖峭壁上的民居

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

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隐居此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石窟群。

参考资料

赵家洞崖居 - 旅游名胜 - 旬邑县人民政府.赵家洞.2021-06-1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