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认知结构论

认知结构论是一种以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为基础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认知结构指的是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结构,它是通过不断吸收新知识并在心理层面上扩大和改善而形成的。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不仅反映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而且也是其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

历史

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在30年代提出,学习的本质在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等方式体现。瑞士的J.皮亚杰、美国的J.S.杰罗姆·布鲁纳和D.P.奥萨贝尔等认知学派心理学家也强调了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将认知结构理论应用于美国学校的课程改革。奥萨贝尔则详细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教育意义

教育实践和实验证明,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用性、稳定性和清晰度,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辨识度,从而促进有效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

参考资料

认知结构介绍.人人文库.2024-10-31

认知结构理论是谁提出的.爱问.2024-10-31

布鲁纳之认知结构论(发现说).搜狐网.2024-10-3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